龚 芳
火热的季节,火热的青春。暑假期间,南开大学商学院“审湘西之神秘,度发展之数里”社会实践队,先后到吉首市、泸溪县和龙山县三地进行实地实践调研活动。该社会实践队的5名成员中,有4名为湘西籍学子。
体验民俗风情,了解民族发展
在吉首市,实践队以少数民族特色风情为主线,以苗族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乾州古城、湘西州土家族苗族博物馆、德夯苗族民俗风情园为主要活动范围,进行实践研究。
实践队走访了乾州古城梁氏苗画,专访了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苗画代表的传承人梁德颂的女儿梁金翠,对苗绣的历史起源、苗绣之于苗家人生活的重要性,苗绣的传承与发展有了一定了解。
在湘西州土家族苗族博物馆,实践队参观了《土家古风》《苗乡原韵》等展区,了解湘西州土家族苗族的起源、建设与成就,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意识。
在德夯苗族民俗风情园,实践队走进德夯苗寨,探访了苗家八合拳馆、土家婚俗非遗馆等,了解到当地党委政府深入挖掘矮寨大桥区域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努力走好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好路子。
体验非遗传承,共赋发展新能
在有“氧城”之称的泸溪县,实践队以民族特色非遗、非遗现代化传承发展为主线,先后深入到辰河高腔传承所、踏虎凿花传习所、“非遗文化廊”、文化旅游广电局、全域旅游投资公司等地,就民族文化、文旅产业等进行了调研。
在辰河高腔传承所,实践队与辰河高腔传承所负责人向敏谦进行座谈;在踏虎凿花传习所,深入了解了“踏虎凿花”的来源、制作原理与发展史,体验了踏虎凿花的制作,发现了其在文创产品上的广泛应用。
在“非遗文化廊”,实践队参观“盘瓠与辛女”“苗族跳香”“泸溪傩面具”“菊花石雕”等一系列非遗文化的代表作,了解到了湘西非遗文化的多样性与特色化,以及在促进非遗项目与企业产业教育相结合上的独特创新。
触摸民族脉搏,探寻振兴引擎
在龙山县,实践队重点关注了民族特色风光建筑及民风民俗。在里耶古城,了解到秦简发掘的经过,触摸跨越千年的历史脉搏。在惹巴拉地区,参观了当地特色建筑——风雨桥,了解到土家语“捞车惹巴土家风雨桥”的汉语意为,“捞车河上美丽的土家风雨桥”,探寻了土家竹雕,体验了魅力土家建筑。在文化馆与“打溜子”、湘西三棒鼓的文化传承人及工作人员进行座谈,接触学习了“打溜子”与湘西三棒鼓活动的口诀和道具使用,观摩了龙山木偶戏的表演形式,欣赏了相关表演,探寻民俗文化振兴发展道路。
实践队队员表示,通过此次实地调研活动,了解到了湘西非遗文化的多样性与特色化,以及湘西州大力传承和发掘非遗文化,助力非遗传承工作的决心,进一步增强了作为湘西籍学子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作为湘西籍南开学子,今后将秉持其母校“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的校训传统,致力投身于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建设,为湘西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