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3年08月17日

把十八洞讲给你听

施庭翠(右一)带领北京游客参观精准扶贫主题陈列馆。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石 流

十年间,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间,这里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从靠天吃饭的农民、外出务工的打工者,成长为农家乐的老板、直播带货的网络红人、景区的保安等等,当然还有我们这次采访的主角——2023年度“湖南工人先锋号”获得者:花垣十八洞文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讲解员小组。

7月26日,记者一行来到十八洞村。当天的十八洞,天气格外舒适。清晨的浓雾还未消散,讲解员小组一组的12名成员早已到达办公室,化妆、整理、对接团队,开启了一天的工作。她们平均年龄在30岁,有的是十八洞土生土长的村民,有的是外嫁过来的媳妇。

见到施庭翠时,她已经画好精致的妆容,穿着传统的苗族服饰,耳朵上、脖子上、手腕上带着明亮的苗族银饰,身上斜挂着一个苗绣手机包,再背上一个耳麦和扩音器,一名标准的景区讲解员形象。作为讲解小组的老员工,她已经从事讲解工作七年了。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和老百姓话家常、问收入,也在这里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十八洞村“两委”班子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大胆先行先试,在省州县三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领十八洞村吃上了“旅游饭”。2015年,村里组建了第一支精准扶贫解说员队伍,由十八洞的村民讲述十八洞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脱贫攻坚故事。在“精准扶贫首倡地”这张名片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单位和集体来到十八洞村参观、考察和学习。十八洞的旅游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2016年,花垣县正式成立旅游公司,下设专业的讲解部门,负责十八洞景区的讲解工作。施庭翠,就是首批招募的讲解员之一。

“当时村里的讲解刚起步,我在县里从事幼师职业,听到村里招募讲解员,要求会打苗鼓,会说苗语。而我从小就在村里长大,这些技能从小练就,便不假思索地回到了村里。”施庭翠回忆着她的讲解员生涯。

还有谁比十八洞村的村民更合适来讲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故事呢?成为一名讲解员后,施庭翠每天忙着带团,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五六个旅游团,寨子里的每个角落,都留下她带领游客参观的身影,也留下她深情讲解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故事的回声。

正说着话,施庭翠的电话响了,她匆匆站起来整理一下衣服和耳麦,便去往精准扶贫主题陈列馆,等待她当天的第一个团队。这个团队的游客,来自北京。在她的笑容和亲切问候中,游客们跟着她进入了展馆,开启了第一篇章“春到苗寨”。其间一步一景,从“有女莫嫁梨子寨,一年四季吃野菜”的自嘲,到“春暖三湘”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芙蓉国里尽朝晖”,再到“春漫神州”的“山乡巨变”,施庭翠深情讲解的声音一直在耳边。作为亲历者之一,施庭翠切实体验过贫穷,更切身感受到“精准扶贫”政策带给十八洞村的变化。随着她的脚步,游客们知道了十八洞村贫穷的过去,也看到了十八洞村美好的现在。

出了陈列馆,便是进村入寨了。施庭翠在寨子里的水龙头前停下,声情并茂地还原了总书记十年前来到这里,关心村民饮水问题的故事;在精准扶贫广场,她描绘着总书记与村民围坐交谈的画面。大政出小村,在施庭翠的讲解里,十八洞村的红色故事成为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身影和场景。整个讲解长达一个半小时。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与深情的讲解,润物细无声地融进了游客的旅程,走进了旅客的心里。

七年来,施庭翠每天重复着讲解,但她依然保持着热情。对于这里面的秘诀,她说道:“在总书记来之前,哪有人知道我们这个村子呢?那时年轻人都要外出打工,老人都要上坡讨生活。自从总书记来了之后,旅游业的发展,让我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年轻人可以从事讲解、演艺等工作,老人们可以坐在家里绣扇子、卖农货,变化真的很大。村民们的思想也不像从前那么古板僵化了。这些变化,我都可以看到感受到,根本不会枯燥。”“还有,我们讲解每天面对的团队不一样,有些需要了解他们的民族禁忌,有些需要强化理论学习,有些需要了解苗族历史文化,我都需要提前准备,这样下来,每天都有新的体会和感受,每天都是新鲜的。”

临近中午,讲解员施群芳带领着游客团队匆匆走往集合点。为了配合游客的下一个行程,她除了要将十八洞村的故事完整地讲给游客,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游客送到乘车点。这极其考验她对时间和对故事的掌控能力。

而此时正准备吃午饭的施艳琴,突然接到游客团队到达的通知,匆匆扒了几口饭后,连忙起身去接待游客。从先前的交谈中,得知42岁的她,当讲解员3年了。以前,她在外打工,背井离乡,无法照顾家人。“不光能照顾老人,孩子也不再是留守儿童,还能以本村人的亲身体会,为游客讲解十八洞的变化”,她说,“没有比这些更幸运和幸福的事情了”。

33岁的王琴,一边端着午饭,一边和我们聊着。性格活泼开朗且随和的她,对讲解工作充满了热情。吃完午饭,王琴坐在桌边,掏出镜子补妆。“化妆是对游客最起码的尊重,希望能给游客留下对十八洞村的美好印象。”两年的讲解中,她与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游客互相交流,她不光讲解十八洞村的故事,也穿插讲解苗族文化,还时不时地来一首苗歌,给游客们留下了苗族人热情好客的深刻印象。一位在深圳开花店的女孩由王琴带着游十八洞后,离开时加了王琴的微信,还告诉王琴,下次去深圳时可以联系她,让她也尽一下地主之谊。正补着口红的王琴,接到接团的通知,匆匆带上她的讲解员三件套——扩音器、耳麦、手机包,笑着与我们告别,继续为游客讲解十八洞的故事。

十年里,十八洞村走出深山,走出湘西,走出湖南,也走向了世界;这支由十八洞村民组成的讲解小组,也承担了向各地游客讲解十八洞精准扶贫故事的重任。作为新时代山乡巨变故事的亲历者、讲述者,她们和十八洞的故事,穿插着历史的昨天、今天,定会趁着政策的春风,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欢迎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听,他们正一遍遍地把十八洞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 2023-08-17 1 1 团结报 content_117908.html 1 把十八洞讲给你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