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3年08月17日

沈从文书丹墓碑历险记

蒋国经 滕晓瑞

在怀化市芷江县文物管理所内收藏着一块潭阳(今芷江)邓其鉴敬撰,渭阳(今凤凰)沈从文书丹,渭阳沈岳焕(沈从文原名)篆额:“芷江县警备队队长段君治贤墓志铭”的墓碑。

该碑长2.07米、宽1.05米、厚0.1米,青石材质。整块墓碑共641字,正文591字。立碑时间:“中华民国十年岁次辛酉二月谷旦”。

该碑原文为:段君治贤,黔阳人也,生清光绪五年十二月九日,年十五父母相继殁,家贫,经营商业,抚育二弱弟至于成立。清季粤西匪乱,同邑黄公泽生升师剿抚。君入伍勇敢善战,以军功擢升哨弁。民国纪年前壹年,武昌革命军起,湘应之,君为民军连长。民国肆年,袁氏窃国,南北兵战于湘西,辰沅各属,糜烂殆遍,君随湘西宣慰使义赈委员某来沅……

碑文简要记叙了段治贤为了感恩熊希龄的提携与知遇之恩,一心想要在家乡有所作为,有所建树。他以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忠于职守,为保芷江一方平安努力工作。他在一次率队清乡剿匪中,途经杨公庙时被100余名穷凶极恶的土匪围困,与土匪激战数小时,弹尽而被凶残杀害的事迹。这块石碑是青年沈从文为警备队队长段君贤树碑立传书丹。该立碑书丹至今已100年有余,历经沧桑,几乎毁于一旦。

芷江公安志记载:“民国八年(1919年)正月二十五日(公历2月25日),县警备队长段治贤率队清乡缉匪,途经西乡杨公庙时被百余匪徒围困,不幸被数弹击中身亡,安葬于县城东郭之外长寿庵之左。民国十年二月,县府为茔镌碑纪事。自墓碑立好后全县百姓为之拍手叫好,认为县府为百姓伸张了正义。每当清明时节,不乏有正义感的贤人志士、有良知的平民百姓因怀念这位为民除暴而殉难的勇士而去祭祀。”

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民族存亡迫在眉睫,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强烈,在这种抗战声浪的推动下,国民政府由南京迁都重庆,蒋介石认为芷江这个“西楚咽喉”对保卫大西南后方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即以国民党中央航空委员会的名义电令湖南省政府,要求将芷江机场由原来的800米见方扩大为1200米见方(即长、宽各1200米)。省政府令第四行政公署从芷江、麻阳、泸溪、凤凰等11县征集19000名民工扩修机场。1938年1月12日,19000名民工在芷江城东郊的山丘、田垅正式开工建机场,段治贤的坟墓也被夷为平地,墓碑被抛入机场东侧一口名曰锅底塘的深山水塘里,一埋就是20年。这山塘后来被土石填埋了大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芷江机场及县城遭日本侵略者的飞机上百次狂轰滥炸,致使这座古城残垣断壁,满目疮痍。从1938年11月8日至1945年2月,日军出动飞机513架次,投弹4731枚。机场成为日机轰炸的主要目标,到处被日机投下的炸弹炸得坑坑洼洼。那块石碑因当时被抛进那口深山水塘被埋而躲过了日机的轰炸,侥幸保存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民群众向政府提出要求,希望利用这口山塘蓄水灌溉周围的农田。为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当地政府组织群众重新修建这口山塘,群众在清理这里的泥土时,发现里面淹埋着一块青石材质的石碑且完好无损。有心的群众找来尺子量石碑的长度,发现有2米多长,又宽又厚非常结实,觉得此碑还有用处,正好用于路边深沟坑道架桥,于是就被人抬去架桥用了。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架桥的石碑又被有心人悄悄抬走了。此石碑被人抬走后,几经周转,最后落入史家村。

这块珍贵的石碑至今能完好保存在芷江县文物管理所,主要得益于该县开展的文物普查工作。笔者曾在该县文物管理所工作过一段时间,经常向老所长江柏永请教如何做好文物管理工作。江柏永在传授做好文物管理工作的经验后,总是反复强调要保护好这块石碑,对外要大力宣传这块石碑,有条件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好这块珍贵石碑的价值,达到宣传芷江的目标。然后,他就讲述了石碑保存回归芷江县文物管理部门的来龙去脉。

原来,1985年,怀化地区选择在芷江县开展文物普查试点,并抽调一些专业人员来到芷江开展这项工作。芷江县人民政府很重视这次文物普查,组织人力物力在该县范围内开展文物普查。说来也巧,普查人员在调查走访中无意中听说,在垅坪乡大垅坪村有一块民国时期芷江警备队队长段治贤的墓碑,墓碑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可见。于是,工作人员朝大垅坪方向一路打听寻去,路上碰见的一名学生告诉工作人员在史家村史世金家的晒谷坪上见过一块巨大的青石碑。工作人员满怀着喜悦来到史家,果真见到了那块价值无法估量的石碑。正当工作人员高兴不已时,收藏石碑的主人史世金从工地回来,他们便向史世金说明来意。为人厚道的史世金向普查工作人员介绍说:其父亲曾与沈从文共过事,其父听说老同事沈从文已成文化名人,在去世之前嘱咐儿子将用于架桥的石碑抬回家中院落保护收藏,于是就有了前面的一幕。

史世金还告诉工作人员,撰写碑文的邓其鉴与沈从文是至交,邓其鉴是当时芷江的名人,经常出入芷江的熊公馆。邓其鉴的侄儿邓佑亭尚健在,已85岁高龄,他可能知道此碑的来历,建议去找邓佑亭老人了解一些情况。工作人员后来找到邓佑亭老人,邓佑亭便详细讲述了这块石碑撰文、书丹的前因后果……

工作人员将找到这块石碑之事向芷江县文化局、文物管理部门的领导作了汇报后,芷江县文化局、文物部门出面与收藏石碑的史世金等人进行了协商,同时宣传了文物普查相关政策,通情达理、深明大义的史世金及家人愉快地将此石碑归还给芷江县文物管理部门。从此,芷江县文物管理所就有了这块镇馆之宝。

1986年,有行家得知芷江县文物管理所有一块沈从文早年为芷江县警备队长段治贤书丹墓碑的消息,兴高采烈来到芷江观看此碑,并要高价购买。文物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不同意卖。购买者一心想买,于是又出到6万元的高价。但是,芷江县文物管理所的负责人深知这块石碑是青年沈从文在芷江留下的唯一墨宝,懂得这块碑的价值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坚决不卖。

1987年10月12日,黄永玉先生专程从北京来到芷江拓印沈从文书丹碑文手迹,并对其赞不绝口。1988年春,沈从文的另一位亲戚特意来芷江拓印碑文带回北京,亲手交给躺在病床上的沈从文观看。沈从文老先生见此碑文拓片激动得热泪横淌,用颤抖的双手捧着拓片,无比兴奋地说:“是啊!沅洲城还有我的字……”

此石碑历经沧桑、多次险遭损毁,如今失而复得,能完整保存下来,实在是芷江人民之福。

--> 2023-08-17 1 1 团结报 content_117910.html 1 沈从文书丹墓碑历险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