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3年08月21日

把握时代脉搏 讲好红色故事

——以《边城报》“十八洞新时代红色地标”系列报道为例

刘国建

作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首倡地,湘西十八洞村是展示习近平总书记思想伟力、人民情怀和务实作风的重要窗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成功典范,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乃至世界减贫史上树起的一座新时代红色地标。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边城报社组织精干力量多次深入十八洞村现场采访,在头版头条陆续推出10余篇“喜迎党的二十大 解放思想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十八洞新时代红色地标”通讯报道,通过描摹一个个鲜活而富有个性的村中典型人物,从平凡生活起笔,用感人细节烘托,生动反映了精准扶贫给十八洞村带来的历史巨变,苗寨人民记党情、感党恩、永奋发、创先进,以实干实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一宏大主题。该系列报道荣获2022年度湖南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类二等奖。

把握时代主题,精心组织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强调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新闻舆论工作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既是导向指南,也是操作指南。我们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在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上下功夫,唱响新时代新作为主旋律。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作为首倡地的地方媒体,持续关注并跟踪十八洞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实践和变化,透过十八洞村的变化见证党中央的庄严承诺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人民群众正在迈步幸福美好生活,无论付出再大的热情和力量都不为过。2022年,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湖南省委、湘西州委作出了“打造十八洞新时代红色地标”的重大宣传工作部署。基于此,边城报社编委会由社长牵头,精心研究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决定在头版头条常年开设“喜迎党的二十大 解放思想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十八洞新时代红色地标”专栏,并由副社长带队,尽锐出战,深入十八洞村现场采访,把倾力打造十八洞新时代红色地标作为全年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报道方式上,编委会研究认为,报道应以精准选择的具有代表性的采访对象为中心,引出相关人物对过往的回忆、如今的生活状态及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人民领袖的亲民爱民情怀,人民群众对领袖的衷心爱戴、对精准扶贫的感恩拥护,折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伟大变迁。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既要有当年与习近平总书记接触交谈过的“大姐”、老支书、退休教师等一批老年人,也要有受益于领袖关怀的团支书、导游、创业者等年轻人,他们是十八洞村的希望与明天。要求整组报道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接“天线”是要有政治高度、宏观视野,深刻领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善于微言大义;接“地气”是要找准重大主题的切入点,从受访对象切入,善以生动鲜活的实践表达主题,善用朴实无华的群众语言讲好十八洞的精彩故事。

起笔平凡生活,践行“四力”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四力”要求系统全面、指向明确,既层层递进、互相促进,又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寄托着总书记对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闻工作者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以满腔热情俯下身、沉下心,深入调查采访,书写精彩华章。

体现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就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踏踏实实践行“四力”:遵循实践规律练“脚力”,遵循认识规律练“眼力”,遵循思辨规律练“脑力”,遵循传播规律练“笔力”。始终到一线找寻美丽故事,发现动人图景,真正做到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温度挖掘时代亮点,创作精品力作。

伟大出自平凡,精彩源于生活。纵览“十八洞新时代红色地标”系列13篇报道,无不从平凡的生活起笔,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十八洞村今非昔比的壮丽图景,成为脚踏实地践行“四力”的生动体现。比如在首篇报道《十八洞“大姐”石拔三:“我很想念总书记”》中,开篇就这样写道:“五月的气温不冷不热,十分宜人。73岁的十八洞村民石拔三身着苗族服装,闲适地倚靠在自家大门边的木椅上,安享着这美好的时光”……在娓娓道来中,总书记的爱民情怀、一家人的生活变迁、对总书记的深情惦念与由衷爱戴一一呈现,并以“大姐”的一句心里话“现在日子好过了,我很想念总书记,希望总书记再来十八洞看看”戛然收尾,报道主题得以凸显和升华。

另一篇报道《从“幸福人家”到“感党恩” 十八洞首家农家乐在蝶变》,开篇便极富生活气息:“初夏的十八洞村,格外的安逸清幽。中午时分,循着一缕炊烟,记者来到位于竹子寨一处名为‘感党恩’的农家乐,在风貌改造一新的木房里,竹制灯具、竹编工艺品、专门定做的竹桌、竹椅、竹碗……各处布置都极为精致,处处彰显着老板的巧思。”跟随记者的采访笔触,杨超文一家从外地打工到抓住“精准扶贫”机遇返乡创业走上致富路的奋斗历程,也自然而然打动读者,留下深刻烙印。

挖掘感人细节,引发情感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细节、言之有情感,用有血有肉的鲜活内容、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十八洞“大姐”石拔三:“我很想念总书记”》这样描述习近平总书记在石拔三家中走访时的情景:“总书记走近猪圈,查看她家小猪长得怎么样;又走进房间摸摸铺盖,问她盖的被子冷不冷;还走进厨房查看灶台,弯腰揭开米缸查看够不够吃。”看猪圈、摸铺盖、揭米缸,正是通过寥寥几笔的细节描写,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让老百姓易接受、好理解、愿意看、容易懂,而这言简意赅、有爱、有温度的表达,胜过千言万语,顿时让大国领袖的爱民形象跃然纸上、扑面而来。

《龙先兰“蜜史”》是整组系列报道的收官之作,生动讲述了十八洞村民龙先兰从一个人见人怕的“三鬼”(懒鬼、穷鬼、酒鬼),得益于“精准扶贫”脱胎换骨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蜂大户、乡村致富带头人,过上了甜蜜幸福生活的“逆袭”故事。“……苗寨里家家户户熏腊肉、打糍粑、放爆竹,热热闹闹,只有龙先兰一个人孤零零地与‘天通地漏’的破烂木房相伴。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寒风中推开他的家门——龙秀林专程上门接他回自己家里过年……”通过除夕之夜的这个细节描写,真切反映了神州大地上千千万万的驻村工作队员在用心用情用力帮扶,也从侧面展现了主人公艰难曲折的心路转变历程,细细读来不禁让人动容,不觉肃然起敬。

《“二十大即将召开,想把苗绣〈精准扶贫〉献给总书记”》《90后教师蒲力涛:要将红色地标上的“小树苗”培育成“参天大树”》《十八洞讲解员龙群冲:让新时代红色地标的颜色更加鲜艳》……一篇篇报道从选题、提炼、角度、写作、标题直至排版制作,无不用心策划、用情采访、用力打磨,将精品意识贯穿始终。

让人民群众站在镜头C位,成为报道主角;做到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心贴心”交流,善于从群众的生活变化中记录时代进步、把握时代脉搏;透过平凡小事折射宏大主题,真正把十八洞新时代红色地标打造得更加鲜艳夺目,这是边城报社的无上使命和荣光。

--> 2023-08-21 ——以《边城报》“十八洞新时代红色地标”系列报道为例 1 1 团结报 content_118067.html 1 把握时代脉搏 讲好红色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