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瞿应明 图/彭昌辉
瞿方梅(1872年—1922年),龙山县里耶镇人,祖籍保靖。少时初读里耶万寿宫私塾,继读保靖县学,再读永顺县灵溪书院。求学期间,以其聪明、勤奋、好学,深得时任永顺知府张曾敭赏识。张曾敭字小帆,系晚清四大中兴名臣、“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张之洞侄孙。受其影响,张小帆重视教育,每礼拜必至书院亲课一次。张小帆对教育的重视,使得瞿方梅耳濡目染、深受熏陶,为其日后主持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漳江书院,培养造就众多人才奠定了思想基础。瞿方梅拜在张小帆门下,成为张小帆的得意门生,故桃源人称瞿方梅为张之洞再传弟子。
1894年(清光绪甲午年),瞿方梅以廪生资格首次参加湖南乡试即高中举人。1897年,赴京会试遗憾落第。1898年,康有为与梁启超率众举子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维新。瞿方梅随同永顺举人彭施涤参与“公车上书”,认识到清廷腐朽无能,逐步奠定了其日后主持漳江书院,培养造就民主革命精英的思想基础。
1899年,因张小帆并长沙岳麓书院山长程颂万共同举荐,瞿方梅受聘桃源县漳江书院任主讲。执教一年,瞿方梅以其广博的学识,折服了桃源县教谕兼书院山长黄彝寿及众教习。黄彝寿曾手书一联悬挂于书院大门两侧,上联中“愤膻腥”三字隐含了对清廷的不满与愤怒。黄彝寿教谕,将书院山长职位让于瞿方梅。瞿方梅执掌漳江书院,对联仍旧悬挂,足见二人志同道合。
瞿方梅治学严谨且思想开明,特别留心舆地、西学,讲求实务,鼓励学生勇于阐发研学心得、观点,支持同窗相互论辩。书院一扫旧时颓闷的学习风气,代之以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众弟子受益颇多,宋教仁则脱颖而出。
宋教仁,字遁初,常德市桃源县八字路乡人,生于1882年,家境殷实。17岁入读漳江书院,以其聪明善辩、勤奋好学,深得瞿方梅赏识、钟爱,瞿方梅敏锐地意识到宋教仁日后必成大器,遂倾心相授。四载相处,师生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遇刺身亡,年仅31岁。当时瞿方梅任吉林五常县知事,闻此恶讯,当即撰写《祭宋先生》一文。1913年4月28日,该文发表于由宋教仁、于佑任等创办的上海《民立报》。笔者结合部分祭文略加阐述,以飨读者。
瞿方梅深知仅授学子“经史词故,舆算小学”,是不可能造就大才的。若学子们只知死啃书本,将会教出一群无家国情怀、无信念抱负的书呆子。故一面指导学子们学好中国传统文化,“八门课士,要归有用,惟理之约”;同时指导学生们广泛阅读明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章太炎等人的著作。“予之主议,广购图书,于湘于鄂”。进步书籍当时在桃源难以购买,他便要求学生想方设法去长沙、武昌购买。这些书籍,对学子们思想影响很大,尤其是对宋教仁。仅举两例:黄宗羲在其《明夷待访录·原君》篇中,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将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尖锐指出天下祸害系于皇帝一人。顾炎武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哲们的进步思想,深深影响着宋教仁。宋教仁与一众有志青年,常聚于漳江阁上,纵论天下大势,探求救国救民之道。宋教仁曾断言:有英雄起,雄踞武昌,西通巴蜀,南取粮于湘,东下江宁,北出武胜关,则天下可定矣!后来武昌首义成功,印证了宋教仁的预言。宋教仁出此言时,尚未及弱冠,便有如此战略眼光,与瞿方梅的教育引导不无关系。
此后宋教仁愈加勤奋。“大庭之中,以猎以渔”。瞿方梅时常将宋教仁召至面前,“问难质疑,言笑宴宴”。宋教仁问难,瞿方梅答疑,循循诱导。师徒二人倒像朋友相聚,交谈甚欢,兴致所至,放声开怀。“四载相依,谊而不利”,四年时光,师生之间已建立起纯洁的友谊,毫无私利。“辛丑约成,鄂学大起,明年九月,舍我而彼”。时湖广总督张之洞于武昌创办多所新学,如“两湖书院”“文、武普通学堂”等,两湖有志青年趋之若鹜,宋教仁亦非常向往。征询瞿方梅意见,瞿方梅慨然应允。一个“舍”字,足见师生情谊深厚。1902年,宋教仁考入武昌文普通学堂,结识了正在两湖书院就读的黄兴。两人志趣相投,遂于1903年冬秘密成立“华兴会”,宋教仁被选为副会长。自此,宋教仁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宋教仁离开漳江书院以后,与恩师的情谊并未就此断绝。“甲辰之夏,省我于湘”。1904年,瞿方梅调任长沙县教谕,宋教仁得知,即刻登门拜谒。“武昌反正,南京建都,子长法制,顾问于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宋教仁任法制院院长,此时瞿方梅仅是五常县知事。宋教仁并不在意师生地位悬殊,仍然虚心请教,一如既往地信任、敬重恩师。
“予以守官,在法不离。南望唏嘘,惟有泪垂”。1913年宋教仁遇刺身亡后,瞿方梅因职责所系,不能赴沪亲祭,只能遥望南方,为国家失去栋梁之才、自己失去得意弟子而痛哭不已。字字含悲,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瞿方梅主持漳江书院四年多,用其心血和广博的学识,培养造就诸如宋教仁、覃振、胡瑛、瞿方书等民主革命精英,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瞿方梅、瞿方书兄弟是里耶瞿氏家族的光荣与骄傲,也是湘西人民的光荣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