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3年08月25日

大 漠 小 梭

○龙昌舜

沙漠,对我来说,无疑充满了神秘与诱惑。日前,有幸与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的同志去内蒙古阿拉善盟巴丹吉林沙漠考察,那里的沙山、湖泊、绿洲、骆驼、滩羊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难以忘怀的还是那里一种叫做梭梭的植物。因为有了梭梭,沙漠才有绿意,才不会寂寞,才孕育出更多生命。

巴丹吉林沙漠处于西部、西北部和东部沙区的结合部,主要在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境内,是我国第二大沙漠,面积为4.92万平方公里。在风的作用引力下,形成了大量的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夹杂些许金字塔形沙丘、高大沙山,阴柔和雄壮之美兼具,是2009年成功申报为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唯一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目前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正在被紧锣密鼓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从阿拉善盟所在地巴彦浩特镇驱车五百多公里赶来陪同我们的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主任、阿拉善盟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黄天兵,一位典型的蒙古族汉子,沙漠专家,高大魁梧而又细致礼让,健谈、幽默、大度、睿智。我们一行十人,乘坐三台越野车,早上七点半从巴丹吉林镇出发,八点半就从国道主路拐入了茫茫戈壁。这时,我们发现一颗颗、一处处自然生长似草非草、似灌非灌的植物,随风摇曳。除了这种植物,很少看到其他不一样的植物,有时繁密,有时稀疏,有时甚至只看得到一株或几株。据开车师傅介绍,这种植物本地人称之为“黄蒿”。我想大概是因为其幼苗与“蒿”相似,又喜欢生长在黄沙里的原因。后来参观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时,才知道这种土名“黄蒿”的植物,学名叫梭梭,亦称琐琐、琐琐柴,名字显得小气和卑微,却活得很坚定,也很辽远,是最耐风沙和抗旱的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北部、中亚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刚进入沙漠边缘,三位越野车司机不约而同将车停下来,随即把车胎气压降低到一定限度,以增加与沙地接触面积,既防止打滑,也避免爆胎。为确保车辆首尾相顾,每辆越野车都装上了卫星车载电话,车后面均捆绑一根长约5米的悬挂着旗帜的标杆,可以在上下沙丘时相互看见和照应。九点四十分,我们正式进入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高大沙山片区。

难能可贵,也难得一见的是巴丹吉林沙漠里点缀着零星湖泊,它们与沙漠和平共处,常年不会干涸的大小湖泊144处。最大的湖泊是诺尔图,面积1.5平方公里,最深处达16米。有人说,祁连山的暗河流入沙漠腹地,形成了这些湖泊和绿洲。据黄主任介绍,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的来源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中外科学家还在科考探究。

我们这次沿途见到大小湖泊有十余处。最先看见的沙漠湖泊是伊和吉格德,因海子周边盛产沙枣,此湖又名大沙枣海子。水域占地约1平方公里,附近有几户牧民居住,还放养着数十匹骆驼。走进湖边,一股甘甜清冽高出湖面的泉水汩汩涌出,我们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用矿泉水瓶从泉眼处接水喝,清凉甘爽,堪比祁连山矿泉水,这可能就是当地人认为祁连山的暗河流入沙漠腹地的依据。大漠中怎么会有湖水,居然还有人定居,完全颠覆了我个人之前对沙漠的认知。湖水湛蓝,湖边水草和沙洲上枣树绿意盎然,海拔1450米的周边沙山在太阳照射下呈现出金黄颜色,蓝色天空中飘荡着朵朵白云,构成了一幅难得的大自然美丽画卷,令人流连忘返。最惹眼的湖泊要数达格图,湖水呈粉红色,当地人称为“红海子”。车队到达红海子一侧沙山上的时间是中午十二点二十七分,太阳从头顶照耀着大漠,我们从沙山上居高临下,达格图湖像一面圆镜平铺在地上,格外鲜活耀眼。红色海子,当属巴丹吉林沙漠所特有,至于湖水为什么会呈红色,有多种争议。此时,映入眼帘和留在相机里的是四种颜色,即天的蓝、云的白、沙的黄、水的红。最奇的湖泊是双海子。下午两点五十分,我们途经双海子东坡,眼下的双海子好像人体的左右肺,是不是沙漠也要呼吸,才有了双海子这样的肺?不得而知。最美的湖泊应推巴丹湖。大概下午四点左右,我们到达巴丹湖,也预示着大漠之行接近尾声,黄主任考虑大家一路辛苦,建议在此下车休憩,顺便欣赏一下巴丹湖的风景。巴丹湖是巴丹吉林大漠中的仅有的一处淡水湖,湖水清亮,沙山和湖边胡杨树、芦苇丛倒映在湖水中,不时有骆驼群和羊群在湖边出没,既有天堂的宁静美,又有人间的烟火气。

最幸运或不虚此行的还有,我们竟然看到了沙漠中的“珠穆朗玛峰”,并与其擦肩而过。下午一点多钟,我们到达必鲁图沙峰附近的沙山,必鲁图沙峰看上去也很普通,比我们所处的山峰稍稍高出一些。黄主任说,必鲁图沙峰是世界上最高的沙峰,是“沙漠珠峰”,海拔1611米。由于时间紧和缺乏攀登沙山的专业技能,我们没有也难以登上此峰。黄主任似乎看出了我们的遗憾,随继带领车队快速绕过一座座沙山旋转而下,不到二十分钟就来到一处大湖之畔,湖名音得日图,其中一处3平米左右的磨盘奇石上出现涌泉108处,被称之为大漠“神泉”。据介绍,历史上阿拉善王爷不远千里来此驼运泉水。站在湖畔往西北方向看,便可直面必鲁图山峰,相对高差500多米,高大雄壮,不愧为“沙漠珠峰”。看着湖水中倒映的必鲁图山峰,我们似乎也站在了山峰之上。捧着神泉,看着圣峰,弥补了没有登上峰顶的些许遗憾。其实,没有登上必鲁图沙峰也是对自然的一种赞许,一种敬畏,一种承认,一种默契,一种祈祷。有时候,我们对自然的向往和欣赏,不是征服,也不是到达,而是守护,亦或是仰望。

一路上,除了沙粒堆积起来的连绵不绝的无数沙丘、沙山外,看到最多最广的要数梭梭群落了。原以为梭梭在大漠边缘才有,哪知大漠深处也有,不仅大漠低缓平处有,陡坡上也有。梭梭的体形虽小,在贫脊干旱的大漠中星星点点,高不过膝,但它也很老,竟然是与我们所熟知的水杉、银杏、红豆杉并存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它们无惧干旱,拥抱沙土,团结同伴,在沙漠中肆意生长,令人惊讶、震憾,也给人以执着、信心、力量、生机和希望。

梭梭看似柔弱,却向死而生,坚强有力,能抵抗40℃的高温和零下40℃的低温。为了吸收水分,以及抗击强烈的风沙袭击,梭梭的垂直根系很粗壮,可深入土层5米以上,侧根很少,但很长,可达10米以上。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其叶呈鳞片状,宽三角形,肉质,附在绿色的同化枝上,与同化枝一起进行光合作用;其花很小,可降低与外部环境的接触面积;其枝干呈灰白色,可反射大部分阳光,降低体表温度;已完成授粉的梭梭胚胎在干旱高温时并不在子房中立即发育,待十月中旬至十一月上旬气候变得相对温润时,才发育成果实。为了抵御严寒,梭梭每年十一月中旬至次年三月中旬进入长达四个月的休眠期。

一株梭梭,也许并没有什么功能,可有可无,但无数的梭梭,成片的梭梭就有了大用,是野生动物栖息场地,顽强地维持着生态平衡。同时,梭梭是一种优质的饲料,当年生枝条鲜嫩多汁,骆驼和羊都喜欢吃。梭梭也是一种可再生燃料和建筑材料,当地牧民用它做饭、取暖,修棚圈、砌水井。此外,梭梭还是一种有“沙漠人参”之称的肉苁蓉的寄主,为其生长提供全部水分和营养物质,极具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由于梭梭对风蚀沙埋的环境适应性强,已经成为干旱地区营造防风固沙林的首选树种。和梭梭一样与沙漠抗争的还有沙鞭、甘草、白刺、骆驼刺等,它们也是生命力顽强的沙漠精灵。当然,和梭梭一样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是无数勤劳勇敢善良的阿拉善盟广大干部群众。苏和、图布巴图等就是他们中的一份子和典型代表。2004年,时任阿拉善盟政协主席的苏和,主动申请提前退休,一头扎进沙漠里,开启防沙治沙新征程。十余年间,他以一己之力在额济纳旗黑城戈壁沙漠里种下9万株梭梭,治理沙漠3500亩。2014年,他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额济纳旗古日乃苏木人大主席图布巴图,2002年退休后带领妻子陶生查干在围封的2000多亩荒漠里种植梭梭5万余株,先后被全国妇联、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全国文明家庭”。据了解,阿拉善盟天然梭梭林面积1500 万亩左右,人工种植梭梭面积已达600多万亩。小小梭梭,无疑已成为我国西北部的重要生态屏障。

如果说沙漠是一位爱打扮的女子,那么风就是造型师,巴丹吉林沙漠那些好看的直线状、弯曲状、链状、舌状和新月状的沙波纹饰无疑出自风的巧手。人在大漠风沙中显得很渺小,走着走着就会把自己想像成为一粒沙子,曾经的酸甜苦辣,所遇的是非曲直,皆可释怀,随风而过。大漠也是包容的,包括诸多并不大的湖泊也没有被沙漠吞噬,而梭梭依赖其发达的根系、退化的叶片、奇特的花朵,照样能够在沙漠中繁衍,生生不息。我们每个人不管处于人生哪个阶段,遇到什么困难,面对任何环境,都应该像梭梭一样,既懂得改进和适应,也能够坚持和固守,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 2023-08-25 1 1 团结报 content_118405.html 1 大 漠 小 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