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4年01月07日

他从司马河畔来

——记张治东和他的《守望湘西》

宋国童

发源于苗族圣山吕洞山的司马河,途经吕洞山、马颈坳、太平、河溪等乡镇,风光旖旎,人才辈出。1964年农历九月,张治东就出生在张一尊先生的故乡——司马河畔吉首市太平镇一个偏僻的土家山寨里。

治东作为家里的长孙,备受祖父祖母的喜爱。等治东稍长,祖母便教他做饭炒菜,带他下地干活、上山砍柴,还常带他去泸溪小章、兴隆场及沅陵的伯伯、姑妈、姨婆家走亲访友。祖母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经历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不同的时代,可谓见多识广,有讲不完的故事。路途中,每当治东感觉走不动的时候,阿婆便会讲故事给他听,诸如熊娘嘎婆的故事、躲匪所经历的故事、壮汉不怕鬼并打鬼的故事、山鬼借锅的故事、败家子的故事、呆人信哄的故事……让他听得入迷,忘却了劳累,不知不觉便到了亲戚家。这些故事,不但成了他文学的启蒙,而且让他懂得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邪不压正,乐于助人,遇事不慌,善良勇敢……

读初中时,老师布置写记叙文,治东就问老师:“我能不能写故事呢?”老师笑容满面地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治东大喜,于是在脑海里回忆着祖母给他讲的那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而故事中的人物、环境、扣人心弦的情节等仍然历历在目!作文写完交给老师批阅,老师不仅将其作为范文读给全班同学听,还用毛笔誊抄出来张贴在校园里的墙壁上展览。老师的这一做法,极大鼓舞了治东的写作热情。此后,他便在完成老师课堂布置的作文任务外,还开始写课外作文,并交给老师批阅指导。写作,在初中便成为治东的重要生活内容。

家乡,是治东文学创作的肥沃土壤。历史上“将星荟萃”的司马河文化积淀深厚:河畔陆续发现多件战国、东晋、汉代文物,如编钟、虎钮錞 于、汉弦纹铜雕壶等;坐拥湘西第二的明朝嘉靖年间摩崖诗文;明朝初期,教育家吴鹤便在这里传道授业;明清以来,这里出五品以上文官武将二十余位,如明朝抗倭昭勇将军张元虎,清代振威将军张耀燕、张成典,进士张成业、梁代文,与杨岳斌过台从法国侵略者手里收复台湾的文官张成功、张成爱,民国时期的总统府文秘兼《大公报》副总编向昌吉,抗日防空少将副司令、中国“画马四杰”之一的张一尊等等,并留下了大量的碑文石刻(见田仁利先生编著的《金石碑刻》);此外,还有门类繁多的传统工艺工匠、代代传承的大批东歌歌手……治东置身这样的文化氛围里,如一株树苗扎根肥田沃土之中,吸收着丰富的文学营养,茁壮成长。

1988年,治东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吉首一中实习,初出茅庐,其教学水平及文学功底便得到了校方的充分肯定。治东先后在吉首的丹青、太平、矮寨、寨阳和吉首市民族中学任教,先后担任过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工会副主席、校长等职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把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发扬光大。他讲究教育艺术、注重教育方法,关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及时给予正面引导和鼓励,常与学生写同题作文,开展班内作文竞赛。对优胜者则自掏腰包购买奖品给予奖励,并将作品推荐到相关报刊发表,不少学生因此爱上阅读、写作和文学。

在当年吉首市交通很不发达的情况下,治东不畏艰辛,常常利用节假日跋山涉水数十里,深入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热情地与家长交朋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与家长共同探讨有效的教育方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特长,帮助学生规划未来。这一时期,他写了许多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发表在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报刊上。

作为《团结报》和《湖南日报》的通讯员,治东把自己的工作、爱好、专长和社会责任担当较好地结合起来,以阳光的心态、敏锐的眼光,发现美,宣传美。在丹青工作期间,他采访宣传当地的优秀共产党员、书写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组织创办了丹青、排绸、排吼三乡民族文学社,联合三乡文化站发展会员60余人,得到时任湖南省文联主席孙健忠先生和著名书法家林时久先生的高度赞许,两位分别给杂志命名题字;还联系吉首大学、湘西州文艺创作研究所以及州市文化馆向丹青地区捐赠文化书籍近千册,以此实施文化扶贫与智力扶贫。

在太平中学担任校长期间,他与老师们在着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提升教学质量、改变校容校貌的同时,搜集了大量散落于民间的东歌歌词、民间故事、诗词对联等传统文化遗产。在矮寨中学工作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考查溶洞瀑布,撰文宣传报道先进人物故事。在寨阳工作期间,他以三棒鼓歌词的形式写了《十二月歌》,倡导农村发展庭院经济。

在吉首市民中工作16年,治东撰文更多,涉及面更广。他除了负责编辑学校的《课改动态》外,还参与市教育局和吉首大学的《吉首教育》《湘鄂渝黔边区研究》的编辑工作。

2011年,治东因组织需要,调至吉首市政协从事文史工作。作为一名政协干部,他认真履行政协职能,积极参与社会各项调研活动,与社会各界广泛联系,贴近民情,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深入开展文史调查,足迹遍及湘西各地。他既撰写文稿,又负责文史资料编辑工作,十余年来,编撰文史文化专辑13部约400余万字,其中《吉首美丽村寨》被省政协评为“特等奖”(全省仅3部获此殊荣),《吉首地名故事》获“最具可读性奖”。在助推湘西文旅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他勇于担当,甘于奉献。

向下生根,向上结果,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便不写作、不发声,这是治东一贯的工作作风。作为一名写作者,他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与所处的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正因如此,他的文章才会有灵魂,才血肉丰满、生动活泼,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不少读者看了他的文章,多年后还能复述其中的动人情节。

治东的文章紧扣时代脉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既有通讯报道、诗歌对联,又有杂文论文、报告文学,更多的则是推介吉首、宣传湘西的文化旅游散文,如《迷雾重重话小溪》《龙盘虎踞乾州城》《打开那扇门》《矮寨观奇》等,先后发表于《光明日报》《环境报》《政协园地》《民族论坛》《团结报》《湘西工作》等报刊。治东的专著《守望湘西》只是其中部分作品的展示。

《守望湘西》一书,视野开阔、涉及面广,书中既有与时代相呼应的《湘西黄金茶赋》《白云生处守望人》,又有情系故土的《将军之乡》《卧龙山头看寨龙》,还有记录本土名人本土文化的《上佬吴鹤》《司马河见证》,反映民俗风情的《湘西斩龙的由来》《传奇女侠张法妹》,体现政协文史工作者情怀的《浅谈文史着力点》《乾州文庙的历史文化价值》等。

诚如曾任湘西州州长、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武吉海同志所说的:“从张治东先生所著的《守望湘西》一书里,可获取吉首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窥见神秘湘西的多彩民俗风情,品味政协文史工作者心系家乡的价值追求。”

我想,这就是治东《守望湘西》一书的价值所在。

--> 2024-01-07 ——记张治东和他的《守望湘西》 1 1 团结报 content_126717.html 1 他从司马河畔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