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全媒体记者 刘 番 通讯员 姜春羽)1月4日,保靖县长潭河乡涂乍村与马路村交界处,工人们在凛冽的寒风中修整路肩和边坡。“在这里做工300块钱一天,一个月工资有五千多。”涂乍村村民张太维一边做工一边开心地说。这是该县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增加村民收入来源,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举措之一。
为进一步发挥以工代“赈”的作用,近年来,保靖县发展和改革局积极实施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将群众就业需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参与乡村建设。“我们深入乡村开展前期调研,了解防返贫监测对象、脱贫人口和其他农村低收入人口务工意愿,对以工代赈政策广泛开展宣传动员,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建设中来。”该县发改局以工代赈办副主任包志介绍说,“我们还指导乡镇根据项目建设内容编制务工方案,签订项目务工合同,实行合同管理。”
2023年,保靖县3个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带动了当地300多人次参与务工,发放劳务报酬123万元,人均务工增收约6000元。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工程项目共计27个。截至目前,已发放劳务报酬2327.18万元,带动务工人数1475人。
保靖县通过综合赈济的模式,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发展,村民亲自参与家乡建设,当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增收,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壮筋骨”“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