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全媒体记者 刘 番 通讯员 梁依林
2023年12月29日,保靖县比耳镇比耳村的本顺竹艺非遗工坊获评“2023年湖南省非遗工坊示范点”。“今天是个好日子,咱们工坊刚升级成省非遗工坊示范点了!”记者来到工坊内,恰好听见工坊的创始人姚元飞正开心地跟员工们分享着喜讯。
比耳镇是“竹器之乡”,这里的竹编技艺在时间的长河中已经传承超过两百年,可要论手艺精湛及匠人数量还得以比耳村为最。出生于1975年的姚元飞,便是该村竹编手艺人之一。十多年来,他用坚守与创新,让传统竹编非遗手艺人走上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清晨的竹林幽深宁静,姚元飞在竹林里四处寻找适合做竹编的竹子,每天和竹子打交道的他,只要看一看、敲一敲,便知道哪些是好竹材。选定竹材后,姚元飞边砍竹边向记者介绍道:“由竹子变成竹编工艺品,要经过二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出生在竹艺世家的姚元飞,从小就在竹子堆里长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比耳竹编最风光的时期,全村共有800多名篾匠依靠竹编技艺谋生,当时村里,人人是篾匠,户户会编织。姚元飞的父亲,湘西竹编省级非遗传承人——姚本顺,就是其中之一。
“记得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父亲经常通宵赶货,那个时候村里没有通电,晚上只有点煤油灯。经常我半夜醒来时,总能看到灯下父亲忙碌的身影。第二天早上,父亲一整张脸都被油烟熏得漆黑,真的很辛苦。但是为了养活我们一家子,没有办法。”忆起儿时,姚元飞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苦涩,声音有些哽咽。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竹编器具逐渐被工业品取代,比耳村竹编也风光不再。2011年,原本在深圳做生意的姚元飞毅然决定回乡,本着先传承再发展的念头,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竹编。看到姚元飞回家乡创业,父亲心里忧喜参半。“一开始我就给父亲讲,想跟他一起做竹编,我去做推广。当时,父亲将信将疑。直到我拿着那个竹扁担,两头挑着竹编产品去湘西周边地区去推广,卖了不少的钱,父亲和村里的其他老篾匠也开始对竹编创业感兴趣了。”说到这里,姚元飞的眼角带了笑意。
不久后,姚元飞与父亲在传统技艺上创新地将竹编与茶文化揉在一起,制作出的茶垫、茶篮子等小巧精致的竹器,受到了不少消费者青睐。良好的销路打消了父亲的疑虑,也坚定了姚元飞的信心。
2014年8月,姚元飞的竹编事业又上了一个台阶,他在酉水河边经营的竹编小作坊顺利发展成为竹艺专业合作社。这是湘西第一家省级竹编合作社,也是湘西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湖南省省级非遗扶贫工坊之一。从此,比耳竹编进入了与市场接轨的新发展阶段。合作社目前共有包括民间老篾匠、留守妇女、竹农种植户等长期就业人员28人。
中午时分,记者随姚元飞一起拖着竹材回到工坊,发现工人们早已来到保靖县合作社里忙碌着。细长的篾条在匠人宋芳手里上下翻飞,她一边忙着手头的竹编活,一边说:“我在合作社不仅每个月有2000到3000块钱的经济收入,而且还学到了一门非遗手艺,这样就可以把我们祖辈们的竹编手艺传承下去。”
村里的老篾匠胡重云今年66岁,在加入合作社之前,他曾在长沙从事保安工作。合作社成立后,他在姚元飞的邀请下回到家乡,干起了老本行,“回家乡务工,不仅家庭顾到了,而且一年仅这竹编我就能挣2万多块钱,今年我家柑橘也丰收,特别好!”胡重云笑呵呵地说。
合作社办起来了,姚元飞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难题,怎样让竹编非遗传承在走好市场化道路的同时,绽放出更强劲更持久的生命力?经过不断探索,终于姚元飞找到了突破口:通过对竹编产品进行创新设计和品牌包装,来开拓市场。
为此,姚元飞积极与湘潭大学、中南林业科大艺术学院、吉大美术学院等高校开展双向合作,让非遗走进校园,与此同时,成立本顺竹艺高校创新实习基地,借助高校人才的艺术创意打开竹编的新思路,开辟竹编的新市场。此外,姚元飞积极带着竹编作品参加国内各类赛事,并且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赛事——金凤凰杯创新工艺大赛的金、银奖。他还代表湖南省参加了第六届济南国际非遗博览会,最终,出自他手的精美竹编作品被世界技能博物馆收藏。
合作社成立至今,比耳本顺竹艺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高,销售量逐步扩大,由以前单一的生活用品,发展成了八大系列百个品种,还成功注册了“比耳”“本顺”“比耳本顺”三个竹艺品牌商标,以及“本顺”竹艺品牌马德里国际商标,申请了国家级外观专利11项。竹编产品不仅在香港、上海、浙江、重庆、江苏、贵州等地深受欢迎,更远销爱尔兰、日本等国家。2023年,该合作社年产值达150万元。
合作社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更注重传统竹编技法的资料整理,收集和保护,合作出版了多部竹编技艺的书籍,探索比耳竹编产业的发展,产业带动扶贫,带动乡村振兴的课题研究。姚元飞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竹编队伍中来,传承、发展我们的‘非遗’竹编技艺,带动比耳村乡村振兴发展。”
(本组图片由姚元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