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伯
玉,洁白而美丽。以玉命名,一个美好的名称,寄托着美好的愿景,是瑞祥的象征。古时我国西部设有重要关隘玉门关,今有繁华闹市玉门市。然而,王之涣在《凉州词》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那凄凉的笔调,描述了戍边将士在艰苦环境中埋怨被朝廷漠视的心境。这是为何?为解开心中的疑虑,了解历史上的玉门关,体验西北神奇的戈壁风光,我踏上了探寻玉门关之路。
西汉汉武帝时期,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随之设置关隘,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因而取名为玉门关。玉门关是汉代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午餐后,我们从阳关出发探寻玉门关。司机杨师傅告诉我们,从阳关到玉门关要走90多公里的路程,大约一个半小时。行驶在沙漠中修筑的旅游公路上,公路两边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与天际相接,笔直的公路直至天边,苍穹就像一口天锅把大地罩住,置身其中就像在天锅里行走。
下午三时到达玉门关景区。景区外,大幅广告牌上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字样引人注目。购票进入景区,然而这里仅是景区服务中心,向四周眺望,尽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没见孤城,没见万仞山,没见杨柳,更莫想见玉门关楼。玉门关在何处?广袤的沙漠戈壁中,景点在何处?谁来解惑,唯有景区导游。
摆渡车迎接游客来到玉门关景区景点之一——汉长城遗址。到了汉长城遗址,从西到东仔细观察,由于岁月风雨的侵蚀,砂石淹埋,残存的墙基和烽燧断断续续,中间有一段比较完整的黄色城墙,层次清楚,这是公元前修筑的防卫建筑物——汉长城,极其珍贵,用铁丝护栏保护着。护栏外有一块泰山石刻有“汉长城遗址”字样,附有简介:汉代汉长城修筑于西汉汉武帝征服西域期间,敦煌汉长城呈东西走向,东起豁壁墩、东碱墩,沿疏勒河南岸,由东向西,蜿蜒起伏,正西直入盐泽,全长160余公里,主线有烽燧85座。其中,玉门关遗址西北侧当谷燧段汉长城,保存较完整,塞墙长约300米,最高处2.95米、基宽3米、顶宽0.65米,芦苇夹沙砾逐层筑成,构成平行的流线。由于风雨的剥蚀,墙体表层砂石脱落,芦苇沙砾层次相当清晰。当谷燧还现存一座烽燧,底部东西7.5米,南北7.5米,残高7.2米,是汉长城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看后深感:两千年多年前先人们的雄才大略与聪明才智。在当时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他们就地取材,用芦苇沙砾修筑长城,维护边疆稳定,捍卫国家安全,繁荣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
下一站是大方盘城,这是玉门关景区景点之二。大方盘城是西汉“昌安仓”仓储遗址。位于疏勒河南岸低洼的沙滩上,距西南小方盘城11公里。摆渡大巴将游客运到大方盘城附近下车,走近大方盘城,只见一些残垣断壁,黄色土墩,黄色立柱,这便是大方盘城遗址。大方盘城建在高出河床2米的风蚀台地上,呈长方形,夯土版筑,规模庞大。据资料介绍:大方盘城东西长134.8米,南北宽18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高墙,将其隔为相等并排的三座仓库,储存物资,为戍边将士提供物资保障。这些残垣断壁也是极其珍贵的文物,以铁丝护栏保护。护栏外的大石块上刻有“大方盘城遗址”,还有“大方盘城概况”简介及“顾客须知”,要求游客遵守公约,爱护文物。大方盘城和汉长城修建在疏勒河边,河水早已干涸,河床上只剩下砾石。筑墙离不开芦苇,积薪离不开芦苇,烽燧离不开芦苇。芦苇生长在水边,由此可见,当年这一带也是水草丰茂,由于气候变迁,如今干旱沙化了。大方盘城对面的土墩上立有一根腐朽的黄杨树桩,一米高处分成两杈,旁边一大石块刻有“最佳拍摄位,丝路古道胡杨”,还立规保护,只供游客拍照纪念。
两个汉代遗址都不是玉门关遗址,最后一个景点是寻找真正的玉门关。摆渡车把游客运到小方盘城附近,下车后向北眺望,一座黄土筑成的方墩孤零零在戈壁沙滩的砂石岗上,这就是小方盘城。徒步千余米近看,只见保存完好的土城,四四方方,外面一块巨石上刻有“玉门关遗址”字样,下方附有两行小字“世界地质公园,世界文化遗产”。旁边有简介,读完方知道小方盘城为西汉玉门都尉府治所,东汉为玉门侯官治所,距今敦煌市区约90公里。现存障一座,关址城垣完整,黄土版筑,呈方形,约26米见方,高约10米,面积约700平方米。西北、北面各开一门,形如土洞。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小方盘城是我国现留存最完好的汉代土遗址之一,是重点保护的文物,周围有护栏,立牌明示:保护遗产,禁止攀爬。这座城,简介叫障,环视其四周,除了茫茫黄沙之外,竟寸草不生,墙体也被风沙剥蚀得遍体鳞伤。这里荒凉得除了好奇的游客光顾之外,鲜有人烟。西门用木板铺一栈道进城(障)内,城(障)内用木板铺成四方形平台,与城(障)墙有一米多的距离,不让进城内的游客接触。墙壁由于多年的风雨侵蚀,墙面凹凸不平。这座城(障)没有盖顶,于城(障)内抬头仰望天空,四四方方的蓝天像被清水洗刷过一般。这座城(障)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能完整保存下来,这是幸事。它像一部历史书告诉人们:玉门关就在这里。这座城(障)是戍边将士在黄沙莽莽、渺无人烟、风雪弥漫的边关上的栖身之地。
当年,戍边将士坚守边关要塞,保卫边疆安全,战事频繁,生活艰苦。置身于边塞的戍边诗人,熟悉边塞风光,了解戍边将士思想情操,创作了许多边塞诗词:有王之涣的《凉州词》;岑参的“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玉关西望堪肠断,况复明朝是夕除”;高适的“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彦谦的“崚嶒高耸骨如山,远放春郊苜蓿间。征战沙场汗流血,梦魂犹在玉门关”;戎昱的“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高蹄战马王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戴叔伦的“汉家旗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还有(清)杨昌浚的“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等等。这些边塞诗生动地描写西北大漠的风光,表达了将士战斗胜利的喜悦心情,也反映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情感,更是抒发了远戍将士在艰苦环境下,筹建边疆,守卫边疆,英勇杀敌,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这些诗句刻在景区服务中心的墙壁上,供游客阅读欣赏,以此体会戍边将士的爱国热情。
汉长城是由障、坞、燧、关、仓、边墙等各类设施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游览三个遗址,目睹了两千多年前残存的汉帝国时期的防御设施,小方盘城(玉门关)为两汉时期都慰府和侯官治所,是边关的指挥中心,防御体系的核心,为保疆卫国发挥巨大作用。
游完整座土城,我满意地舒了一口气,啊!玉门关终于找到了。玉门关(小方盘城),随着历史的远去,它的附属设施已被风雨侵蚀化为砂石,只剩一座孤城矗立在广袤的沙漠戈壁中。这里降雨量少,水源极奇缺,空气极干燥,风沙又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遥想当年戍边将士,身穿铁衣,手持铁戟,夏季顶着炎炎烈日,冬季迎着罡风冷月,或在关门站岗查验进出关人员的通关文牒,或在长城上巡逻防止外敌入侵。他们那“但愿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爱国热情,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气魄,令人敬佩。几千年来,祖国正因为有戍边的忠诚良将,远离了家乡和亲人,一代又一代筹建边疆,守卫边疆,才有了如今的祖国领土完整,边塞安全,边疆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回到游客服务中心,阅读着墙上的边塞诗,被戍边将士们的爱国热情所感染,于是献上两首诗表达对当年戍边将士们的深深敬意:
游玉门关遗址有感
(一)
茫茫大漠漫尘烟,
烈日罡风踞玉关。
将士血流凝要塞,
沙场自古几人还?
(二)
戈壁茫茫漫戍烟,
孤星冷月映雄关。
铁衣将士持枪守,
血洒疆场域塞安。
玉门关分为汉代玉门关和唐代玉门关。有资料显示:汉代玉门关在今敦煌西北八十公里的戈壁滩上,被当地人称为小方盘城。考古发现,城内有大量木简,其中一枚木简上写有“玉门都慰”,由此认定此城为汉代玉门关。唐代玉门关,现今已无任何遗迹。有人认为,唐代玉门关遗址已淹没在今安西县东的双塔堡水库之中。玉门关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关隘,最早的海关,不管它的遗址是否存在,它的历史功绩早已书写在中国的史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