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龙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不知已经读过多少遍了,每次读后都令我感动,为那里面深藏的深沉博大、细腻真挚的母爱。特别是当读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句时,我便忍不住眼眸含泪。是的,时光如此灿烂,生活如此美好,可母亲却已走了,这岂不是人生最大的哀伤?
文章以母亲想带作者去北海看花为主线,描写了母亲生前与作者相处的最后一段时光,文章里只有涓涓如水一样的叙述,只有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有烟火气息的记忆琐碎,却包含着母亲最深沉的爱,以及作者深切的怀念。
文章的主线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母亲想带儿子去北海看花,而他却不愿意去。那段日子里,作者因为双腿瘸了之后,脾气变得格外古怪、暴怒无常,随时发脾气、摔东西,甚至想到了轻生,“我可活什么劲儿!”而母亲面对生病的儿子,用无私的母爱去包容和抚慰他,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去理解和体谅他。在他发脾气的时候,母亲悄悄地躲了出去;母亲害怕在他面前说“跑”“踩”之类的字眼,怕伤害了敏感的儿子;母亲挡在窗前怕他看见秋天的落叶,怕儿子伤感。母亲非常小心,敏感着儿子的敏感,她用尽了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尽量避免可能对儿子情绪产生负面影响的任何事情,用尽苦心、想方设法调整和改善儿子的心情,直至母亲的临终时刻,念念不忘得还是她那病了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母亲用一颗柔弱的心去包裹一只受伤的刺猬,那样的伤痛该有多疼?这就是一位母亲对子女最无私伟大的爱。
第二个环节,作者终于答应母亲去看北海的菊花,母亲当时高兴的神情是无以言说的,简直到了不知是站着好还是坐着好的程度,那种得到了儿子肯定答复的欢欣是发自内心的,是不言而喻、真情流露的。然而,这次去看北海的菊花到底是没有成行,因为母亲病倒在临行前,到底还是没有撑到去看花的那天。这里,文字上面并没有写出作者的内心自责,但是通过场景的描述和语境的凸显,作者其实是深深自责的,母亲自己都病得那么严重了,还一直在小心地呵护和照料着他,可他呢,却时常没来由地对着母亲发脾气。母亲的身心被其折磨地伤痕累累,可她依然对儿子温和地笑着,即便儿子想到了轻生的时候,她都忍着眼泪去安慰和呵护儿子。世上没有眼泪的哀伤是最深沉的哀伤,世上留在心底的自责是最深痛的自责。我相信,作者对于母亲的深深自责,以及对自己行为后悔的心情,是无以复加的、痛彻肺腑的。这令我想起一句民谚:“父母对儿女的感情万世长,儿女对父母的感情扁担长。”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生时子女未尽孝,等到父母百年后再去自责和后悔又有什么用呢?还有什么意义呢?对父母的孝,切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
第三个环节,作者去北海看菊花,是由妹妹陪着去的,可这时母亲已不在了。当他看着那一丛丛黄的、白的、紫色的菊花,开得如此浓烈的时候,他想起了母亲,想起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想起母亲生前最后的那段时光,想起母亲艰难的一生。面对鲜花一样怒放的生命,时光是如此美好,生活是如此安宁,可母亲却不在自己身边了。那种哀伤是带着血和泪的,那种怀念是深入骨髓的,可此时陪伴他的只有缕缕秋风和萧萧落叶。他想,看着儿子和女儿在现实中那么美好地生活着,母亲一定是在花丛中笑着看他们的,那笑像秋天的阳光和花朵。他怀念着母亲,最终想到了母亲对他说的那句:“要好好儿活……”这句话使文章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让文章主题由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深厚的感情,上升到对生活、人生的感悟,而这一切都是母亲给予他的启迪和爱。因为这点,使得这篇文章比一般的怀念文要更高明的原因所在。我相信,在母爱的启示下,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作者和其妹妹会好好活,活出人生的精彩。
宁夏大学中文系教授崔宝国说:“情真是散文的灵魂。情真与质朴是密不可分的。”文章里,作者始终用平静如一泓秋水的语气和读者说话,对,是说话而不是表达,说话的文章是不需要太多的形容词,以及太多语言色彩的,只需写出自己经历的细节和心中的感受,尽管文字平实如一杯白开水一样,可字里行间都是生活的真实和感情的真挚,这样就从内心深处打动了人。而表达类的文字,用词华美,具有语言色彩,或许也能打动人,却可能缺少那种真情诉说的心灵共振。文章无一处、无一字提及母爱,但母爱渗透于每件事、每句话中,包含在每一个字节和动作里,字字含情,句句有爱,如泣如诉,不绝于耳,感人至深。文章中蕴含的艺术特色,或许与作者的经历有关。他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经历,独守一个静静的角落,撇除一切外界的纷扰,用心灵来过滤尘嚣,使得他更加沉静深邃地思考着生命与人生,用心灵写作,没有编织、没有雕琢,从而使文字深刻真挚、文章镌镂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