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妮委员代表农业界别发言:我州山多田少、农业机械化偏低以及青壮年劳力流失、政策保障不足等各方面原因,制约了地区粮食的整体产能提升。旱杂粮作物对水肥条件要求不高,生长期短,耐干旱,耐贫瘠,具有固氮聚磷、改良土壤、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植被等作用,全方位推广旱杂粮产业发展,是加快我州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手段。
建议:一、做好产业规划,将旱杂粮纳入我州农业特色产业范畴。制定支持旱杂粮生产的政策文件,建立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农机、农科、粮食储备等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和产业规划的有效实施。二、突出农旅结合,持续打造“旱杂粮产业+”的生态发展模式。进一步发掘旱杂粮的食用价值、养身保健价值,打造以我州特色旱杂粮为基础、符合市场需求和百姓饮食习惯的旱杂粮产业链,在助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不断壮大旱杂粮产业的规模和效益。三、加强品牌建设,实现品种创新与品牌创新的高度融合。进一步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通过深入挖掘旱杂粮的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实现我州特色旱杂粮品种创新与品牌创新的高度融合,推动旱杂粮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山地粮仓”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