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龙文玉
这“无愁”二字,源于当代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在九十岁高龄时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尊于俗,有“乌巢、乌主”地名之苗语音译;源于此,是四年前那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第五季第四站的现场助力,把扭仁村搬上屏幕,推到了乡村旅游的巅峰。从彼时起,无愁河就成了这方土地的一条“精神之河”。
扭仁村隶属凤凰县麻冲乡,坐落在长潭岗库尾左岸的青山白云间。从千云(千工坪到铜仁云长坪)公路主道栗坳村处分岔,约3公里即到达扭仁村。临近村寨的公路两旁,两排桂花树竞相簇拥着。花开时节,未入寨中,便闻花香。
无愁河在地潭江处拐了一个弯,从沿河古老码头的梯级石坎至云缠雾绕的村寨,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是苗民逃难求生的通道。传说蚩尤逐鹿兵败,苗民不得不回归南疆,先后建立“三苗国”和“苗的楚国”。秦灭楚时,求生的苗民溯沅水而上,退入武陵群山。苗族祖先转战迁徙,进入沱江上游支流的峡谷。带队的“阿剖”(老爷爷)看见满山遍野的腊梅盛开,高兴地说:“对了,祖先托梦寻找的梅花谷、梅花坡、梅花坎就是这个地方了。”
“剖卡”(领头人)披荆斩棘,在前面开路,青壮年扶老携幼扯藤攀崖,爬到山顶,映入眼帘的九个山峰,极像九黎先祖结伴行走。“剖卡”认为,祖先的英灵到了这里,这里就是安家的好地方。“剖卡”把随身带来的枫树籽撒于此,见风长高,遇雨长粗,造就了满山遍野的枫树林。村支书指着一大九小的十棵古枫树说:“这是母亲林,也是蚩尤圣祖和九黎兄弟的象征。”在一大片枫树林地环视,大大小小的枫树,相拥而生。风吹过,枫叶颤动,隐隐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美妙至极。
“剖卡”认为,居住在“比高比仁”(苗语:高山高坡的意思),寨名要有一个“仁”字;此处有两个天然生成的像大嘴巴的岩头,苗话叫“把扭”,再取一个“扭”字。于是得寨名“扭仁”。目前的扭仁苗寨分为老寨(老扭仁、猪嘴坡),上寨(猪崽坡),对门寨(猪正坡)。后来,上寨和对门寨连成了大寨,对门坡还修了小寨(都帮)。1953年,用正式书面名扭仁(也是苗语音译)。
村里民居古色古香,年代久远,历经风雨沧桑。苗民就地取材,房屋建筑以木头为架,青石、黄土砖为墙,小青瓦、小石片石为屋面颇具民族特色的房屋随处可见。村寨沿山而建,多形成高山苗家干栏式建筑群。建设首选傍山临水的向阳地,凸凹对称,牢固坚实,简单适用,居防结合。在扭仁村中穿行,青石板发出清脆的响声,厚重而饱满,给人一种回到久远时代的感觉。
扭仁故事多,名人多。举人麻心佐就是其一。生于1831年,卒于1907年。他自幼聪明,勤奋好学,受其父麻天琳大兴义教之风影响,十八岁考中秀才。他生前不信鬼神,反复教育子孙:“人死灰飞烟灭,无影无踪,只有行善积德多做好事的人,才能令人想念,为人传颂,对人有用。多读圣贤书,激扬国家情。”病危时留下“兴教育人,富民兴邦。”八字遗训,这是他毕生奋斗的深刻感悟,也是他对子孙后代的殷切希望。
村里75岁的麻满元先生潜心研究扭仁村史,撰写族谱,传承文化,讲起故事来头头是道。家中一份“关于建设凤凰县扭仁村清代苗义学展览馆的报告”集众人之智慧,分量可不轻。麻满元介绍,在州委州政府关于“苗疆边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程项目中,清代苗族义学研究已经作为该文化工程的一个子项目,被列为申报材料之一。建设苗族义学展览馆,可为“苗疆边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实物和文化佐证。
扭仁大寨子呈“U”形布局,寨中地势较低的拐弯处有一口古井,千年不干涸,养育了世代的扭仁人;井水旁边的一口山塘,树影、房影倒映在静静的水面上,就是一幅水墨画。村寨古树参天,百年以上的楠木、桂皮、柏、枫、金弹子等散布其间,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枫树坡、枫树坨等古树群落。站于高处,放眼山峦,葱葱郁郁,房舍掩没在密林深处。在崇山峻岭间享受极高的负氧离子含量,定会让你心归于静。
来扭仁,心无忧;居于此,定无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