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兴伦 唐安元
冬日暖阳,微风和煦。
1月8日,笔者来到花垣县民河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区,只见小区道路四通八达、栋栋高楼鳞次栉比,帮扶车间机器轰鸣,道路旁小孩子嬉戏打闹,老人正唱着苗歌,这是花垣县易地搬迁区居民幸福生活的剪影。
近年来,花垣县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州决策部署,实施易地贫搬迁1020户4556人,共有5个安置点。数字背后,倾注着花垣县委、县政府对易地搬迁工作的初心和真抓实干的担当……
高度重视 周密部署
该县多次召开易地扶贫搬迁会议,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积极探索易地搬迁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该县向群众宣传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把“要我搬”变为“我要搬”。同时,立足县域资源特点和当地生产生活习惯,该县把科学选址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重中之重。县发改局牵头抽调人员深入各乡镇实地踏勘,将易地搬迁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突出向县城、中心镇、乡村旅游区、交通要道等人口聚集、配套设施完善、有产业基础的区域优化选址布局。并综合考虑地理环境、区位优势、安全隐患、土地性质、工程造价等情况,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积极公示项目内容、搬迁对象、补助标准等,让群众明白“为谁建房、怎么建房、建什么样的房”。
该县始终将项目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围绕年度目标,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实行“挂图作战”,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规定要求开工、完工,严格项目竣工验收制度和程序,确保质量安全。
健全组织 共建共治
“社区里服务周到,搬过来后,孩子上学、老人就医比以前方便多了!”该县民乐镇梳子山村搬迁户麻明高说。
该县集中安置点已全部设立基层党组织、选派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推行“一约五会”“四议两公开”等自治德治法治基层治理体系,引入十八洞城市服务公司为安置区提供专业化服务管理,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居)民自治为基础、物业服务企业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后盾单位干部、驻村工作队与村委会共同推动易地搬迁工作,依托网格化管理优势和“一站式”便民服务的便捷性,密切与迁出村信息互通,全力保障搬迁人口户籍管理、社保续接、就学就医、田土林地收益等各种权益。
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内符合条件的低保户和特困供养人员204户627人全部纳入兜底保障;搬迁群众全部参加医保,享受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949名适龄子女全部入学并按学段享受相应的教育资助。制定了《花垣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计划表》,把安置区配套设施提档升级项目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库分年度实施,扎实推进“六网”城镇一体化融合和产业提升,进一步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安置区“一站式”服务平台、“湘西 e 路通”等便民服务平台,提供45项“一门式”政务服务代理帮代办,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
产业富民 安居乐业
该县健全“县统筹、乡组织、村实施”的发展机制,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引进龙头企业,成立产业合作社,统一流转迁出村的闲置土地发展特色规模产业,重点布局黄金茶、油茶、烟叶、吴茱萸、蚕桑种植和黄牛养殖等规模特色产业。通过利益联结全覆盖所有搬迁群众,吸纳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到基地务工,在增加集体收入的同时带动搬迁群众增收,推动安置区打造村集体经济示范村。
目前,全县安置区有4000亩黄金茶、1000亩油茶、500亩蚕桑、500亩蔬菜、300亩青花椒、200亩吴茱萸的集中连片产业规模,发展存栏湘西黄牛680余头。引进扶贫车间4个,提供就业岗位230个,每年人均分红1280元。积极倡导邻里互助抱团发展产业,充分发挥致富能人“1+5”带动作用,以一户带五户,重点开展技术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促使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发展,带动102户搬迁户378人发展产业,人均年增收1800元左右。
喜看广厦千万间,安居乐业俱欢颜。花垣县委县政府高起点谋划该县易地搬迁工作,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让易地搬迁群众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行走在花垣县易地搬迁区,一幅幅美丽的乡村振兴图画在眼前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