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4年01月16日

赶场,点燃乡村经济的引擎

大学生们利用周末时间赶乾州场体验湘西生活。本报全媒体记者 余江明 摄

市民在集市上挑选精美的苗服。 本报全媒体记者 余江明 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余江明 杨继东 杨 帆

圩场,是集市的方言称谓。《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农村或小城镇中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 至今活跃在湘西州的赶场,就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集市贸易。

中国的集市从先秦至现在发展了三千多年,生生不息。作为传统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拥有无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它不仅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一个展示地区文化、社交互动和促进经济繁荣的载体。

城镇因商业而丰富,商业因集市而灵动。后疫情时代, 乡村集市因其独特性和经济活力,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作为集市贸易的一种形式,赶场在湘西地区被社会进一步重视起来,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热衷于参与的经济文化活动和模式之一。

活跃城乡经济的平台

热气腾腾的美食,琳琅满目的商品,此起彼伏的叫卖,热情服务的摊主……2023年12月23日7时许,天还未亮,吉首市马颈坳镇农贸市场便早已经熙熙攘攘,升腾起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每逢农历一、六赶场日,我都会来卖一些自家种的农产品,再买一些日常用品。”58岁的石世兰大姐说, 多年来赶场已经成为自家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这一天,她挑着前一天采摘的砂糖橘,早早来到了集市上,耐心地等待乡亲们的选购。不到一个小时,两筐砂糖橘便销售一空。市场工作人员介绍,像马颈坳场这样规模的圩场,是当地柑橘、家禽等特色农副产品对外展示交易的一大平台。

线下买卖火热,线上“吕洞山小帅”“二狗农产品”“湖南山货土特产(二妹)”等一批赶集直播间也十分火爆。随着主播们的现场介绍,网友在千里之外纷纷按需下单,很快村民们生产加工的干辣椒、干豆腐、柚子等农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充实了大家的年货储备。

为繁荣乡村贸易的需要,我州加大乡镇圩场的现代化建设力度。2023年12月30日,农历十一月十八,位于吉首市乾州街道西门口村的湘西活牛交易大市场里,农户和客商在忙着卖牛选牛。该市场是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最大的活牛交易市场,年交易活牛5万多头,交易额超过4亿元。乾州农贸市场搬到新址后,活牛市场作为该市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项目之一扩大建设,独立成“市”。目前,一期总投资近7000万元,总占地面积约51.61亩、建筑面积11090平方米,检疫设备和交易登记系统等完备,可容纳1500头成年商品牛交易,寄养200余头。自去年9月开业以来,乾州牛市赶场日交易量高时跃至1000头以上。

近3年虽然受新冠疫情影响,但泸溪县白羊溪乡场活力放射,规模不断壮大,客商稳步上升。每次赶场群众达1200多人,市场流通加速,辐射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如今,为满足不断增加的客商车辆停放,市场附近一个占地10多亩的综合停车场已经建成,同时配套了服务乡村游发展。

年轻人体验生活的方式

“乾州一般哪天赶场?”“几点去不会晚?”“从吉首老城区出发怎么去?”……如今,抖音上,有关赶集、赶场等话题的视频播放量高达百亿次;小红书上,赶集、赶场相关笔记多达12万条;豆瓣上,网友成立了“我们爱赶集”小组。昔日传统的赶场活动,竟成了时髦的名词,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深冬的寒冷挡不住年轻人赶场的兴致。2023年12月31日,元旦假日期间,来到吉首市乾州农贸市场,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年轻人说说笑笑、结伴赶场。

来自湖南耒阳市的段湘洁是吉首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三学生,平日周末和假期便会和同学、好友相约赶场。

“生活不仅仅是商超、购物广场,赶场的东西更新鲜、实惠。我们会提前在网络上看一些大学生赶集攻略,做好规划后再去。”段湘洁说,虽然电商购物也能够满足大家的购物需求,但却弥补不了真实的体验感。赶场在满足购物需求的同时,还给外地人打开了了解当地经济社会的一个窗口。同时,年轻人也为赶场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如今,像段湘洁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放慢城市生活的节奏,来到湘西乡村热闹的圩场中转转,穿梭在当地居民的背篓间,品尝着小摊上的各种美食,与苗服老板讨价还价,把自己融入当地市民的生活中,并拍照、分享到朋友圈,把乡村经济生活的亲身体验展示出来,交流给同样的年轻朋友。

屏幕之内,“赶场”短视频和帖子为千万网友还原了真实的乡村生活。屏幕之外,扎堆赶场体验近在咫尺的鲜活市井地气,正改变着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与观念。

品文化赏民俗的窗口

赶场的魅力在于,不仅仅是经济交流活动,更蕴含着浓浓的乡土味、生活的烟火气、沉淀的人文民俗……

来自辽宁省朝阳市的青年教师孙立青,曾在吉首求学、工作12年,他通过200余次的湘西赶场经历,留下了十多万张精彩的照片。

“乡场,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我很喜欢非遗,圩场里展示和售卖的苗族服饰、刺绣等非遗产品十分精美,极具艺术性。”现已成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的孙立青说,“从2011年来吉首上大学开始,我和同学、朋友们便到各乡镇四处赶场。一方面,用手中的相机拍下赶场的人、商品、贸易场景,另一方面,透过乡场的变化,记录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发展。比如,乾州场从城中心搬到了城郊的社塘坡,建起了更规范整齐的农贸市场。我觉得应该要用纪实摄影或者文字将它记录下来。”

赶场承载了许多地方独特的文化与习俗。从孙立青拍摄的那一张张精美的照片中,不仅可以看到像乾州农贸市场这样传统与现代结合发展过程,还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到凤凰山江、花垣麻栗场、龙山里耶等湘西土家族、苗族聚居乡镇赶场的情景。圩场上,四邻八乡的人们穿着民族盛装,背着背篓,有说有笑,赶一场生活的盛会。摊铺上,传统的苗绣、苗族银饰等手工艺品、民俗文化和湘西美食等文化元素,受到消费者和游客的喜爱,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孙立青说,正是赶场所透出的浓厚人文民俗底蕴,增加了乡村经济的吸引力。

其实,赶场成为了激活乡村经济的一个有力的引擎。近年来,我州根据发展实际,不断加强对农贸市场相关规划,大力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不断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着力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与人性化服务的深度融合,并结合发展农村直播电商、即时零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增强消费能力,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激活乡村经济、实现农村经济模式转变。

随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重大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党和政府农业农村政策的深入落实、农村电商等销售渠道的蓬勃发展,湘西州广大城乡地区必然会迸发出更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

--> 2024-01-16 1 1 团结报 content_127152.html 1 赶场,点燃乡村经济的引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