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4年01月16日

浅论《一世茶缘》与文化寻根书写的新发展

王 静

李琳筠的《一世茶缘》作品所表现出的特殊情怀和品质,并非能始终如故或者一成不变的,将其归类为经典的写实主义或浪漫主义。作品虽保持对古丈茶文化的物质还原,但其中隐含的情感内容绝非是凝固不变的。作品同创作者的情绪与古丈人心绪的演化相互契合从属于各不相同的际遇,而对于从事非遗茶文化保护的工作者而言,虽然从属于非物质文化领域,但最终的愉悦却来自于浸身于山林之间。这是所有客观研究下,主观选择的针对某一个角度山水面貌的最高理解,这种以自然为立足点,但抛却自我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实是对于艺术的完全自我享受。

自然赋予的生命感,让作者笔下每一首诗歌,人物的每一句喟叹也体现出完整的价值,而这种已经十分完整的价值,只需要同样关怀生活在山林间的作者对于历史完全的还原或者感悟就能够呈现出美的面貌,都源于对自然的尊重和完整而随之体现出来的自然形象。但同样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更接近于道家思想,突破现实的真山实水的绘画理念,这种现代的思考是独立的,而且在每一次的观看过程中,它都会被重构和再理解,而非遗保护历来是文学作品中一处可望而不可及的梦见。

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文学家进行了自己的呼喊与探索。比如李航育的《最后一个渔老》中对葛江川文化的探寻与呼吁,又比如李琳筠的《一世茶缘》。但是与之相比,《一世茶缘》中的主角杨占鳌作为文化的守护者,更加梦幻更加完美探寻和保护了茶文化,给读者呈现出一场“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寻根”。这无疑也是给现代作者的一场宽慰。背后折射出作者的人文关怀与文化温情,始终在作品中熠熠生辉,并显示出一种文化寻根的特征。 而《一世茶缘》 更是扩大了文化寻根的书写对象与书写意旨,是对文化寻根书写的新拓展,显示了文化寻根的另一种可能向度。

《一世茶缘》 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以清朝甘肃提督杨占鳌一家四代人潜心种茶为主线,小说解读了古丈毛尖茶制作技艺的引进和发展,讲述了古丈毛尖与杨家人的兴衰起落。作者塑造了多位小说人物,性格鲜明、有血有肉,主角杨占鳌通过带领子女及亲族种茶立家,拓展销路,最后通过国际参赛,让古丈毛尖获得国际名茶奖。“茶”“茶道” 甚至“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在史料典籍尤其是文学与影视作品中,更是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予以呈现,被神秘化,也被实体化与客观化。

《一世茶缘》中所写到的杨家寻茶、制茶、守茶的过程,实际上再现了百年以来非物质文化传承者的寻根之路的小小缩影,只不过小说并没有写成传统的顺时情节发展模式,没有写成主人公“我”寻找到茶而学到制茶的叙事模式,相反,超出了这类小说常见的叙事模式及其背后的文化观念,落在实处与生活息息相关,仿佛就在眼前、就在此刻。对“茶”“茶道”“茶文化”等既不客体化,也不神秘化。

《一世茶缘》作品是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寻根书写的一次有意义的反拨与超越。反拨与超越的体现之一就是,把文化寻根书写对象神秘化、边缘化的这一观念扭转过来,落实到古丈百年孕茶制茶的历史长河之中,让他带上了一份独有的厚度与人文价值。边缘化、神秘化、物质化的文化寻根书写,实际上是想在“正统文化”之外寻找 “非规范文化”, 进而重构现有文化版图。但那些被照亮与书写的“非规范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想象。以想象的“非规范文化”来重构及改变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而李琳筠正是在作品中展现了这一份警惕与文化警醒。

--> 2024-01-16 1 1 团结报 content_127162.html 1 浅论《一世茶缘》与文化寻根书写的新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