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睿
日前,由州文旅广电局和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湘西州文物保护利用创新工作坊首期活动在湘西州博物馆举行,采用“专题讲座+现场教学”的形式对民族文物活化利用的方法策略进行系统地讲解和分享。作为全程参与本次工作坊活动的学员,在接受全新理念技术的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对如何开展湘西文物保护利用的思考。
一、做好价值全方位挖掘,让文物“活”起来
故宫博物院作为一座特殊的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紫禁城木结构宫殿建筑群。依托厚重的历史和建筑文化,故宫对其价值体系进行了全方位挖掘。故宫博物院馆员范雪纯的讲座,对馆藏文物、建筑陈设、历史文化等方面教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行了详尽的讲解。
而“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文物利用目标导向,做到“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因此,湘西文物资源的开发应建立在对民族文物的基础研究上,从历史之悠久、跨度之宽广、作用和影响力之巨大等角度反映湘西人民智慧和精神。例如,对里耶秦简的价值挖掘,就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历史文物价值,还应该深入挖掘其中文字符号系统所表示的审美艺术价值、地方县治蕴含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实证价值、国家治理维度的区域利用价值。此外,对湘西包含集中连片的革命文物群、点线结合的土司文化群、体现民族融合的军事防御体系、富有酉水流域特色的秦汉墓群以及近现代古建筑集群等丰厚的历史资源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和全方位的价值挖掘,也应作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做好信息多维度展示,让文物“热”起来
故宫博物院对各类文物课程主题开发采取了多样化教育手段,以知识性授课为基础,利用手工体验课、考古修复、藏品阅读等方式对文物资源进行探索。故宫所展示的各类优秀案例,为博物馆宣教活动提供了经验。结合湘西行现场实践活动来看,学生们对故宫博物院教育课“八旗娃娃放肆萌”“故宫里的窗”展现了浓厚的兴趣,参与性很高,博物馆教育服务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这次活动充分考虑到了儿童年龄小、稳定性差的问题,从而采取了探索教育的方式寓教于乐,将专业性和趣味性很好地结合起来。除了文物课程的开发利用,日益发展的科技手段给文物故事传播更多发展空间。故宫博物院馆员马倩雯介绍了短片六大茶类制作过程,短片内容利用巧妙的剪辑手法对各类茶制作过程进行分步骤展示,新颖的展示方式让观众对其有全面的了解。
文博场馆不仅应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也应是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因此,各类文博场馆应努力做好湘西文物的展示教育。首先,在文物内容的基础介绍上,可结合文物价值的全方位挖掘,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对知识的需求进行文物课程内容策划,做好特色研学路线规划和内容可持续性延伸。其次,在文博场馆的展览方式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物资源多样化展示。结合线上线下多样化手段,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短视频拍摄、沉浸式体验展馆、动手修复文物等更生动有趣地讲好文物故事。最后,除场馆展示外,也可以组织相应的研学实践活动。如针对湘西考古工作开展公共考古活动,带领参与者通过更直观的方式展示文物,以此培养公众对考古工作的认知与理解。
三、做好创意深层次开发,让文物“火”起来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发酵,文物故事家喻户晓,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借文物工作持续发展的东风,文物创意深层次开发蒸蒸日上。作为展示地方历史文化的最佳载体,故宫文创一直都走在前列。故宫博物院馆员孙晓晔介绍道,故宫文创产品也参与了志愿者管理奖励机制。“在年底工作总结时,我们会把故宫文创日历奖励给优秀的志愿者,有些志愿者已经收集了好几本故宫日历。”这种文创+奖励机制不仅能激励文物工作者,更能发挥文物资源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
文物创意作为文物故事的延伸,无论是在产品开发或是传播方式上我们都应积极吸纳各类优秀案例、经验。湘西拥有数量庞大的文物资源,湘西文化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因此,文创产品在满足实用性的同时,还应该深入研发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标识。例如,老司城—祖师殿文创积木不仅使人们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匠的智慧,又体现了湖南古代民族文化的魅力。所以,我们可以在文物价值挖掘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民族文化开发系列文创产品,以此体现湘西特色,打造湘西品牌。
湘西州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民族特色浓厚。“让湘西文物活起来”的关键是要讲好湘西的故事。我们不仅要挖掘文物故事背后的历史文化,做好文物历史文化故事的策划编剧,更要开拓平台、加强合作交流,不断创新文物故事传播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