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宜芝 见习记者 宿中元 通讯员 龙剑英
1月21日,雪夜,温度零下。吉首市矮寨坡头,山野苍茫,大地洁白。
“上!”22时,套上荧光绿雨衣,往融雪撒布机里添加融雪剂后,吉首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应急抢险中心主任吴庆华抖落身上的积雪,艰难爬上铲雪车。
暗黑,严丝合缝地扣在洁白大地上。在隐秘微小的“褶皱”里,庞大的铲雪车、轻盈的融雪撒布机两两搭配,兵分两路,在雪地里缓缓前行。
爬坡时速度不宜过快,要随时预判路况,要灵活操作铲雪车使积雪都能清理至公路旁……吴庆华是除雪“老将”,操作铲雪车来游刃有余,仿佛铲雪车已与他合为一体。
今年,是他在公路部门工作的第31个年头,也是他在矮寨坡迎战雨雪的第31个年头。
从矮寨坡脚到坡头、矮寨坡头到花垣县交界,一趟作业下来至少需要2个小时。
“雪大时,隔个把小时就得启动一趟,睡眠是间断的。太累了就用冷水洗把脸,提提神,安全工作不敢马虎。”吴庆华说,还未建好的G319线矮寨中心养护站里目前只有2张小铺,一个班十几号人,大家都先紧着年纪大的操作员休息,其他人累了就在车里将就。
偶尔也会有枯燥烦闷的时刻。爬进车里,进入雪地,四周很静,仿佛世界只剩下他和搭档周积平,以及车里的一小寸天地。当感到什么也无法填满眼前的空旷阔大时,他们就会哼上小曲,用歌声去占据广阔的安静。
遇到机器故障时,他们还得不厌其烦地查找原因、修理机器。一顿操作下来,他俩双双成了白茫茫的雪人,苦涩又狼狈。
据天气预报,这次的雪会来得特别猛,所以在吴庆华开工之前,州公路建设养护中心负责人带队来到现场调度,并组织有关部门为抗冰除雪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物资设备。
不上路工作时,吴庆华和周积平在车里聊天。
“我今年56岁了,很快就要退休。我们公路养护群体中很多人都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女儿担心我的身体,叫我少干点,但雨雪天气公路人哪闲得下呀。”周积平的声音很淡,很轻,很冷,好像随时能消散在风雪里。
时间已到凌晨,大雪仍未停止。不放心的2人没有休息,嘬了几口浓茶后,按照路线继续驱车前行。
相比从前,现在的除雪相当轻松。
2008年冰灾发生时,当时矮寨大桥还未建成,为矮寨盘山公路除冰成了吉首公路人的集体记忆。
“那年,冰有6公分厚,只能用铁锹、钢筋人工除冰。公路、消防、交警等部门共300多号人‘鏖战’了近一个月。”吉首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工作人员章伟看似随意、滔滔不绝地铺陈记忆里的细节:为除雪而错过的年夜饭,为除雪而拥有的伤痕“勋章”,关于忍冻挨饿的,关于情怀的,关于友谊的……背负着他人生命的工作,一部分也构筑了他们自己的生命意义。
后来,机械化设备投入了,工作人员增加了,全州的公路路况越来越好,章伟也渐渐退出一线。
22日凌晨1时过,夜愈加深刻,很静很静,铲雪车仍然行驶在路上,默默俯首大地,与雪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