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人
一
树有根,水有源,一切事物都有它的根源。
对于酉水,我是情深意长。小时候,泡着酉水长大;长大后,枕着酉水做梦。在酉水岸边的一座古镇里,我生活工作了五十多年,骨髓里无不浸染着酉水的气息。
酉水从哪里流来?又流到何方去?我从小就有这么个疑问,曾问过文化不高的小学老师,他告诉我,酉水从酉时来卯时去。后来,我终于知道了酉水是从鄂西七姊妹山一个叫椿木营的地方流来的,便心心念念地一直想去看看,寻找酉水的源头。可由于俗事缠身,一晃三十几年就过去了。
这回,有好友相邀,闲暇之时,我们驱车五百余里去了鄂西七姊妹山。车在崎岖的山路上盘旋,心中无不揣想着酉水源头的景象。
众所周知,大凡河水的源头,是河流发源的地方,它是河流的起点,也是河流的生命之源。我想,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清澈的水流,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河水源头一般位于山区或森林中,因为这些地方的水源充足,水质也比较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条小溪,它们汇聚成一条条小河,最终形成大江大河。
七姊妹山就是酉水的源头, 她位于鄂西宣恩县境内, 在椿木营与长潭河两乡交界处,是由七座紧密相连的山峰组成,属于武陵山脉。山高峰险,脉气悠远。远观,姊妹七峰,衣襟相连,婀娜多姿;近瞧,七峰凸起,参差相依,悄然而立。其间森林风光,茫茫林海,峡谷幽深,溪流湍急,群峰耸峙。
如此美景美地,自然也少不了美丽的传说:玉皇大帝的七个女儿羡慕人间自由,结伴来到人间,各自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后来,此事被玉帝发现,强令她们返回天庭。可是,七姊妹违令不返,玉帝便震怒,将七姊妹化作七座亭亭玉立、相依相伴的山峰,七姊妹山由此而得名。
车从山谷艰难地爬到了山顶,我们历经了两个多小时,幸得脱贫攻坚之契机,如今村村都通了公路。一路过来,虽然山路弯曲,但平坦的柏油路或水泥路,让车与人都走得稳当舒适。
到了椿木营,我们便急切地向酉水源头行进。在椿木营没见到几棵椿木,倒是一大片水杉林出现在我们面前。三条小溪从水杉林中“哗哗”流来,水清澈得像镜子一样,透人心扉。
我们沿着其中一条水势较大的小溪溯源,在这片水杉林中穿行。走了半个多小时,溪水没了响声,失去了踪迹。反倒是林中鸟鸣声声,芳草萋萋,这是一片神秘而又美丽的地方。
山是水的风骨,水是山的灵魂。于山,于水,我们只有生出无限的感叹和虔诚的敬畏!
二
酉水, 又名白河,古称酉溪、白水。她是洞庭湖水系沅江流域的最大支流,全长488公里,流域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
楚国大夫屈原曾在《离骚》中吟唱:“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这其中的白水,许多学者认为是屈原杜撰的一条仙境之水。然而,与我一起进行酉水寻源的邦平兄却认为,白水就是酉水。屈原被流放沅湘一带,到了沅陵的白水与沅水交汇处,他选择了沅水继续上行,最后到了溆浦,而对未去的白水充满向往和担忧。他担忧的是秦国占领了巴蜀,从白水直下沅水,楚国将腹背受敌。可更令担忧的是,楚顷襄王继位后,不听他谏言派军去白水一线防范秦军,反倒好高骛远,派宗亲大将庄蹻率领楚军取道沅水进贵州攻占云南。公元前280年,秦军攻占了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切断了庄蹻这支孤军的退路。屈原虽被流放,但他到溆浦便是为楚将庄蹻寻找退路,以防秦军背后进攻楚国。然而,没等楚将庄蹻归来,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采取从汉水正面进攻和从白水背后偷袭的两面夹击方式,一举攻破了楚国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于这年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当然,我们在酉水的源头,还看到了白水孔,还找到了白水乡,当地人将白浪滚滚的河流,依然称之为白水。在宣恩东南的沙坪、药铺、白水的交界处有一处深峡,河水从峡谷而过,腾飞起水雾银花,如一条飘动的彩带,故也有“白水”之称,而两岸拔地而起的绝壁,直插云端,宛如一对恋人隔河相望,这就是“鸳鸯峡”。
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隔水两岸的山是合在一起的。所以,当时白水一带若遇暴雨山洪,必遭涝灾,害得民不聊生。有一年,人们在当地土司的带领下,动工挖山,挖出一条深沟以排涝。但是,自古好事多磨,正当工程快完工时,却遇到一块巨大的怪石堵在沟中央。说它是怪石,就因为只要钢钻大锤一碰它就火星直冒,烧得人们衣破皮伤。有个“毕兹卡”小伙子全不顾这些,抡起大锤一个劲地猛砸猛打,一锤、二锤……一百锤……一千锤……他的全身几乎都被烧焦了。当他的妻子来送饭,见了此情此景,也忙拿把大锤去帮丈夫,夫妻二人齐心合力,一阵猛砸,只听得“轰”的一声,怪石破裂,排涝深沟终于打成了。一股股白水穿山而过,但那两夫妻再也没有爬起来。
据说,夫妻二人钻山开沟有功,后化作了东西两岸的山神,保佑着这里的百姓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更为神秘和有趣的是,居然有人看见深谷两岸的大山,每晚子时合拢,寅时又分开,人们说这是因那对夫妻作了两岸山神之故,所以就赐于这深谷一个美名叫鸳鸯峡。《宣恩县志》有诗为证:
两岩树杪龙飞壁,
屈凳人盘蚁转磨。
自是千秋长比翼,
贞心不改水流波。
清澈的酉水从七姊妹山顶上流下来,汇集一起,水很清很清,能看见卵石闪烁、鱼儿嬉戏。其实,我们都是源头的水,只不过,有人选择回忆,有人选择流离。
三
酉水,是土家族的母亲河。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汉语意为本地人,或为网猎之人。为什么说“毕兹卡”为网猎之人?因为在“毕兹卡”古老的《梯玛歌》“开天辟地”就有结网捕鱼的传唱,“毕兹卡”屡屡迁徙,始终没有离开过酉水流域。
“酉水的路通四方,酉水的脚万丈长。我四十八站到云南,我四十八站到长安。撑着篙,拖着纤,一身精光一身胆。”在《酉水号子》中,又于酉水之上,一叶轻舟,一根竹篙,几张渔网,几个捞兜,编织着他们的渔猎生活。熙来攘往的过客,酉水行舟,渔歌问答。息于锦官城,歇于吊脚楼,正所谓“讲扯白,就扯白,扯起白来了不得。白话脑壳在里耶,白话尾巴在湖北。早晨辰州送桐油,夜里装船飙常德。”
酉水流域是巴文化的主要沉积带,也是巴楚文化、汉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地方。酉水沿岸都是“毕兹卡”的聚居地,这里不仅山奇水秀,风景优美,而且颇具浓郁的民族习俗与民族风情。憨厚质朴的“毕兹卡”,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他们蹚水过河,驰骋山野,酉水便是他们赖以生生不息的廊场。
公元前757年至公元前741年,楚国君王熊朐(蚡冒)开始经营湖湘,拓展武陵山区,《史记》中称之为“蚡冒伐濮”。先秦时期,酉水流域就有了土著居住,这些土著的主体就是濮人。《逸周书·王会解》载:“成周之会……卜人以丹砂”。“濮人”最早称“卜人”。“濮”在西周中期又叫“卜”即“服”,周厉王时的“宗周钟”铭文中有“南国卜孳”句,说明“濮”是“姬周”的南方属国。之后关于“濮人”的记载就更多了,《史记·楚世家》载:“叔堪之,逃难于濮。”《国语·郑语》:“楚冒于是乎始启濮。”清代学者王鸣盛考据曾说:“湖南辰州实古濮地。”民国史学家吕思勉也说:“后来所谓黔中郡,疑亦濮族之地。”如此可证,酉水流域乃是“濮人”的居住之地。近年的考古发现也表明,永顺不二门商周文化遗址,即为“濮人”文化,龙山里耶刘家堡商周遗址也发现了“濮人”的踪迹。在楚文化和汉文化的一次又一次地冲击与挤压之下,他们无奈地遁入山林,便成为了土家族的源头,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在1978年,里耶溪口台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石斧、石锥、石网坠等。里耶是湘西山地一个难得的盆地,这里溪河交错,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古人亦可在溪河捕鱼捞虾,又可在山中猎兽摘果,是古人居住生活的理想场所。新石器时代土著文化是相当落后的,到了先秦时期,巴人、楚人进入沅澧流域,与土著濮人杂居,他们不断融合兼容,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使之成为酉水流域的中心文化。对于古人来说崇山峻岭,山高林密,用脚丈量是很困难的事,而船行水上,才是他们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所以,古时酉水河道运输就相当发达。
于是,酉水便捷了古人,也方便着今人。在酉水寻源中,我们不仅找到了酉水的源头,也寻到了土家族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