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4年01月25日

赶 罾

毛郑军

当老鸹冲的那一片桐子树吹响了一朵朵雪白的小喇叭的时候,“贵贵红”“粑粑包糖”“多种苞谷”“肚饿”鸟也一天到晚地叫唤着。小溪里潺潺流水也渐渐地清亮了起来,暖和了起来。溪里的小鱼小虾成群结队游上游下,泥鳅从淤泥里钻出来,躲在水兰草里睡懒觉,螃蟹举着两只大钳子,爬到露出水面的石头上晒太阳。近处冬水田里的鸭子、大白鹅,仿佛在温暖的春水里游得十分快活,扑棱几下翅膀,便引吭高歌。

爸爸为了给饭桌上添道荤菜,清早便从屋梁上放下了罾子。所谓罾子,就是用杉木棍和青竹篾做骨架,再将从供销社买来的尼龙细网绑成一个头大尾尖的V形罾,上面有把手,方便提罾。鱼或泥鳅被赶棍赶了进来,快速提罾,就能将它们一网打尽。罾子挂了大半年,上面落了一层灰,挂满了蜘蛛网,爸爸用扫把清扫了一下,发现有两个烂洞,一边骂着那该死的尖嘴巴,一边拿来针线把烂洞仔细缝补好。赶罾子的赶棍大半年没泡过水,也脆得一用力就断,他便又从后山砍了一根拇指一般粗细的山竹,估摸好长度后,将需要折弯的地方放在火上烤,竹子烤的地方不一会儿就冒出了汗,他趁热把竹子折弯,从打铁炉旁拣了十几个打铁时剪下来的废铁圈穿在赶棍底部,一袋烟的工夫,他就将竹子绑成了一个高低、宽窄与罾子口相当的三角形赶棍。

匆匆吃罢早饭,爸爸腰间挎上腰篓,把赶棍挂在罾子上,扛起罾子去赶罾。铁圈在赶棍上随着爸爸的步子一上一下地跳跃着,发出“叮铃叮铃”的清脆响声,有点像上课时我们老师手摇的铃铛声。我们紧跟在他身后,享受赶罾的兴奋,因为一出去赶罾,就绝对有鱼吃!只是多少的问题。

村寨前有一片水田,一条小溪穿流而过,对门山此时已郁郁葱葱,真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条小溪很浅,最深的地方才没到大人的膝盖,水面又不宽,非常适合赶罾。爸爸先从村头的双孔石板桥那里溯溪而上,一直可以赶到去我们家对面菜园的小坝上,大概有个四百米的距离。

爸爸绾上了裤管,右手拿赶棍,左手提罾,轻轻地下了水,太阳光照在水面上,水面的金光映照在爸爸的脸上,每一条额上的皱纹都清晰可辨。他左手将罾子靠溪埂边沉入水中,右手用赶棍在水里上下用力朝着罾子口猛赶,赶棍上的铁圈与水底石子撞击发出“咚咚”的响声,那些受到惊吓的鱼虾就会逃窜到罾子中,左手一提,罾子出水,进去的鱼虾就跑不掉了。用罾子口斜放,对准腰间的鱼篓子,手轻轻一抖,小鱼和泥鳅就顺着罾子的一角滑入鱼篓里。

鱼儿喜欢在较深的水凼凼里。这里水藻多,水藻在水里顺着水流左右摇摆。靠溪边还会长有矮矮的水菖蒲,叶如利剑出鞘的蒿笋。鱼儿在这里非常适合栖身。“咚咚咚”,“咚咚咚”,赶棍又响起来了,爸爸一赶,一提,“呀!好多鱼,好多鱼!”妹妹兴奋地跳起来!只见大大小小七八条小鱼露着白肚皮在罾里蹦跳着。爸爸笑着说:“今天我赶的鱼多不多?”“多!多!”我们拍着手叫着,“今天我们有鱼吃喽!”有几次提起鱼罾里面只是一把水草,水草里面附着几只小虾,可是我们并不着急,当赶到三指大的鲤鱼时,我们便会兴奋地叫着:“大鱼,大鱼,赶到大鱼了!”这激动的声音把在白果树下玩耍的小伙伴都惹来了。

赶罾捕获的多是小鱼小泥鳅。稍大的鱼儿很狡猾,它不会顺着赶棍驱赶的方向走,反而从爸爸的腿边啪的一声跃过去了,我们急得在溪上大喊大叫,爸爸在溪里手忙脚乱,但大鱼好像会隐身,任你怎么赶就是不出来了。小虾米和类似虾米大小的千眼鱼,我们是不要的,爸爸会把它们同罾中的水草和杂质一起清理掉。小鱼大多是鲫鱼、麻骨鱼、鳊鱼,很少有鲤鱼。有时候运气好,也可以赶到黄鳝和半斤以上的鲤鱼。其中最受我们喜爱的,是麻骨鱼,它身子纤细,柔若无骨,长约寸许。

妈妈炒好了晚饭菜,就着灶里的一炉火子,把腌好的鱼放在灶锅里一煎,灶锅里顿时油花四溅,吱吱作响。妈妈用筷子麻利地翻动着小鱼,直到把小鱼煎得两面金黄。我们喜爱麻骨鱼,是因为它肉多刺少。尤其适合“怕刺多”的小孩和牙口不好的老人。吃麻骨鱼,一口一个,根本不用吐刺,直接嚼几下,吞下,这就是我们童年时最美味的零食。我们有时候来不及等妈妈炒鱼,偷偷地从碗柜里拣几只麻骨鱼,白米饭里拌几条小鱼,就能吃上两大碗饭。等到炒鱼,就只剩下多刺的鲫鱼和鳊鱼了。

我怀念小时候赶罾的快乐,还有麻骨鱼的美味。

--> 2024-01-25 1 1 团结报 content_127583.html 1 赶 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