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萍
女作家纪静蓉的小说《我不是废柴》,被改编成了电视剧,最近在网上很火。
一开始,我以为是本有多个独立故事的短篇小说集:第一章讲述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在家当全职太太,朋友圈晒烤蛋糕、喝红茶之类的滋润生活,看起来岁月静好,实际日子过得兵荒马乱:她与婆婆有矛盾,因一心照顾家庭与社会脱节,工作找了五年都没有着落。最惨痛的是因生孩子留下漏尿的毛病,她在大庭广众之下尿湿裤子,尴尬无比。
“人生就像一袭华贵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正如张爱玲所说,书中的故事揭示了某种社会现象,足以发人深省。
继续读下去才知道,全书都围绕着一位名叫沈琳的中年妇女展开,讲述了她和丈夫那伟、弟弟沈磊、弟媳谢美蓝、那伟的弟弟那隽和其女朋友李晓悦等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人生遭遇。
39岁的沈琳,曾经是高级白领,大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她和丈夫很早在北京买了房,家境富裕、儿女双全、养尊处优。在丈夫的事业发生变故后,她不得不重新走入职场,在小公司干了一段时间,又去当了月嫂,最后摆了卤菜摊子努力挣钱。沈琳是一个现实的人,买假LV、戴真钻戒,追求面子也讲究实惠,也能豁出去捍卫自己的权益。家庭陷入困境,她放下架子卑躬屈膝讨生活,算是一个敢于担当、无畏向前的狠角色。
那伟的人设就相对弱一些。四十岁的他是医美公司的副总,主要负责接待服务之类的工作,没有太多核心技能,依靠和老总一起打江山和绝对忠诚在公司立足。老板突然出家不管俗事,为了不得罪老板娘,他当冤大头替人还了100万元货款,最后却还是被扫地出门。自己创业不成,那伟沉沦了很长一段时间,搬出了大房子,卖掉了豪车,跑起了滴滴,在都市里苟活。
沈磊和那隽都是名校毕业的“小镇做题家”,他们却有着南辕北辙的人生态度,也都因为自己的行事方式遭遇了重大变故。
沈磊从小到大都是好孩子、好学生,在国家部委工作,工作稳定、工资不高,与妻子租住在狭窄的出租房内。他并没有太多的物欲,日子也算过得自在安逸。后来,妻子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嫌弃他不上进、没有钱,打掉孩子与他离婚。受不了打击的沈磊开始怀疑自己,走向极端,竟流浪去了,被单位除名,生活彻底颠覆。
那隽和他的小名“卷卷”一样,是一个“卷王之王”。他从TOP1名校毕业,在大公司里当IT大神,为了高工资“加班加到死”,在北京买了200平的大平层。他对人生有着严格细致的规划,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可在过度消耗下,他的身体垮了,患上了惊恐症,又出现短暂性耳聋。为了不失去工作,他处处遮遮掩掩,甚至设计了车祸的插曲住院治疗。他喜欢李晓悦的单纯轻松,又嫌弃她随性爱玩跟不上自己的人生规划,最后认定了她,却发现她爱上了别人。
谢美蓝和李晓悦差不多的出身,来自小地方,都是父母双亡,但是两个人的人生追求完全不同:谢美蓝想要富足的经济条件和其带来的安全感;而李晓悦则从父母早亡中认识到人生无常,对自己要求不高,只想安心过好每一天,算是活得最为随心随性的一个人。
《我不是废柴》讲述的是都市生活,聚焦了公司副总、IT大神、部委公务员、投资公司员工等上层社会人士。我不知道那类人的生活是否真如书中所写,同时觉得书中有些情节很牵强。例如,那伟莫名其妙损失100万元,谢美蓝和沈琳一样在大庭广众之下出糗(在沈琳儿子周岁宴上大出血),谢美蓝和李晓悦一样父母双亡太过巧合,但是书中很多人物的想法和遭遇很贴近生活现实,让人触动。私企打工者为了KPI拼尽全力工作搞坏了身体;找个体制内工作轻松稳定但是薪水不多;全职太太与社会脱节还要面对外界的否定;想要追求更好的物质保障可能得牺牲曾经十分看重的东西……
经常听到人们说:“要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究竟怎样才是想过的生活,怎样才是更好的自己呢?或许,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书中,积极奋进的那隽,知足常乐的沈磊,追求富足安稳的谢美蓝,活在当下的李晓悦,都代表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但是,沈磊和那隽的惨痛经历告诉我们:没有一种人生道路是完美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绝对正确的。“卷”可以多挣一些安全感,奠定物质基础,但是太累;“躺”着舒服,但是得忍受现实条件的限制,以及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残忍对比。“卷也卷不起,躺也躺不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左右摇摆才是生活的常态。
世上没有万全之策。人生的道路没有长治久安,没有一劳永逸,总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因此只能迎难而上,不断去解决问题。人生的打开方式有很多种,“躺”也好,“卷”也罢,及时调整状态,偶尔停滞下来也没有关系,但不需要将自己和未来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