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全媒体记者 胡 域 通讯员 喻紫薇 吴 琦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日前,从首都北京传来喜讯,龙山县行政审批服务局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近年来,龙山县行政审批服务局立足为民服务的“小窗口”,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平台”,不断提升民族地区政务服务现代化水平,打造民族地区政务服务“县域样本”,累计办理各类便民事项289万件,满意率达99.9%,龙山县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五个认同”显著增强。
树牢理念,争当民族团结进步的“勤务兵”
龙山县行政审批局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工作中聚焦解决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积极创建县乡村三级同心服务政务大厅,大力推行“大厅之外无审批”。在县级建立市民之家,可直接办理1828项(动态)政务事项。在全县21个乡镇(街道)设立同心服务政务服务大厅,117项政务服务可在乡办。在全县399个村(社区)设立同心便民服务室,43项服务可在村办。此外,针对群众的需求推出了帮办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邮寄专递等多样化服务,打通了服务各族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龙山县是土家族聚集地区,很多群众都散居在大山深处。为解决偏远地区基层群众办事难等问题,该局又推出了“美好生活号”政务服务直通车品牌,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联合勘验等功能为一体,全县1409项政务服务,均可通过直通车办理。“美好生活号”采取“走出去、零距离”的方式服务群众,常态化下基层送服务,深入田间地头、园区车间,将政务服务窗口前移到群众家门口。政务服务直通车每月固定在乡镇赶集日开行,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一年来累计上门办件1.5万件。
优化服务,搭建民族交流交融的“连心桥 ”
走进龙山县市民之家,四层的现代化大楼,宽敞、明亮的办公环境让前来这里办事的市民眼前一亮,热情、周到的服务让市民如沐春风。
大厅入驻单位68家,设服务窗口186个,工作人员400余人,努力实现群众办事全程“最多跑一次”。设置总服务台、24小时自助服务区、自助打印复印区等便民服务设施,推行“志愿红帮代办”“娇娇帮您办”“政务服务直通车”服务。设置“无差别”综合受理窗口,对全县26个单位、1409个事项实行综合受理,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变“一事跑多窗”为“一窗办多事”。建立健全24小时值班、热线回访、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红黄牌”等制度。设立“办不成事”受理窗口、12345热线等,在涉企职能部门、涉企服务窗口等公共场所设置“好差评”系统,搭起与群众直接沟通的桥梁,畅通群众监督投诉渠道。建设“湘易办”龙山旗舰店,内容涵盖了网上就医挂号,水、电、气、医保、社保等生活缴费,打造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监管有力的中介服务市场体系,为全县各族人民群众提供更准确、更直观、更快捷的服务体验。
龙山县与湖北省来凤县隔河相望,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两县5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近年来,随着人员异地工作生活、企业跨区域经营活动日益频繁,两县之间每天的流动人口达2万余人。龙山县与来凤县根据两地人民群众的需求,梳理出一批“跨省通办”事项,两县互建网络系统、互设办事窗口、互派工作人员、互认事项标准、互通免费快递,龙山县1409个事项可在来凤县办理,来凤县1050个事项可在龙山县办理,避免了企业群众办事“往返跑”,深受各族群众欢迎。“跨省通办”“龙凤”样本,在2023年泛珠三角区域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联席会议上备受推崇。
简政放权,做好民族地区发展的“助推器”
“没想到这么快,提交资料后,3天就完成所有手续,22天就正式投产。”龙山新马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说起在龙山开办公司的经历,满是赞许。龙山县行政审批局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助推项目审批提质增效,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在服务大厅专门设立“企业开办专区”,将营业执照办理、申领发票、社保登记、公积金登记、印章刻制、银行开户等办理事项进行整合优化,实现企业开办“一窗受理、一次填报、一表申请、一网通办”。目前,企业办理环节缩短至1个、审批材料减少至5件,开办时间压缩在0.5个工作日内,全程电子化系统办理登记占比达100%,不动产登记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内,实现“交房即交证”。对新开办的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政府购买方式解决印章刻制、税务发票等环节产生的费用,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零费用”,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240余万元。大力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机制,企业在申请办理审批事项时,变承诺件为即办件,有效压缩事项办理时限,减少了企业“折返跑”的次数,解决企业“缺件难办事”的问题。拓展金融服务绿色通道,推进湘西州首家县级外汇金融服务站落户龙山,为各类市场主体落实奖补资金和减免税费,为推动企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供了新的动能,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