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莠
客话山歌唱人生
最近,网上流行泸溪客话山歌的短视频。我一听就懂,而且倍感亲切。因为这是用包括合水镇新桥村在内的地方独特方言演唱的,其式即兴而歌,其词原汁土味,其调拖腔拖调,其情伤感动人,其义见微知著。我从小就接触这种广泛运用于劳动生产、红白喜事、宗教祭祀等活动的独特山歌,它不失为当地土家族的一种口头文化样式,属于湘西土家山歌的一个版块。
用晦涩难懂的浓重方言表达,是客话山歌的最大特色。专家研究表明,泸溪话是一种带有浓郁西南官话特色的湘方言中的辰溆片方言。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类,泸溪县内分布着三个片区方言:一是武溪方言片区。以武溪、白沙、洗溪、八什坪、梁家潭、白羊溪等乡镇为主,重音较多,曾被称为佤乡语。二是浦市方言片区。以浦市镇为中心,延伸到与白沙、达岚接界的部分村寨,融合了以前商贸繁荣时代各地口音。三是兴隆场方言片区。分布在达岚、合水、兴隆场、永兴场、石榴坪等地,带西南官话色彩。解放岩乡则全部操西南官话。泸溪有的地方甚至同时操苗语、佤乡语、土家语和汉语,展现了泸溪县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新桥村村民操持的语言,属于兴隆场方言片区,但因离浦市、兴隆场均不远,故兼有两地特色,显得更加晦涩难懂。正如清乾隆二十年修编的《泸溪县志》所述:“其乡谈谜语,语曲拗牙,令人不可晓。” 清代严如煜的《苗防备览》称:“作乡语,无一字可识,唔咿之声往往皆是”。比如,水(署),改(狗),人家(人港),走路(行路),火公子(虾),怕(破),西(看)。还有外人对泸溪人标签性戏称:“冇乾络子冇有味,乾起络子络死人”(不吃辣椒没有味,吃了辣椒辣死人)等,若不是本地人根本无法听懂。
其次,客话山歌广泛反映社会生活。有丧葬歌、劳动歌、宗教歌等多种。
第三, 客话山歌表现形式既借鉴汉族文学技巧又具有当地民族特色。从山歌曲体结构看,一般以单曲体结构为主,多为七言四句体,类似于竹枝词。从用韵方式看,遵循“首句入韵,隔句用韵,偶句押韵”的用韵规律,故有“编歌若编梅花韵,只有第三句不费劲”之说。不过,这里的韵以“堂”“人”韵为多。比如,“闻听锣鼓响堂堂,一莫慌来二莫忙。为人一世多劳碌,是富是贵不由想。”有的韵是押当地方言韵,如“岩”—“矮”对仗。从文学风格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地域色彩。比如,目前遗留下来的《生死哀记》本子里有这样一首山歌:“想起为人在世上,盘儿养女苦断肠。盘儿养女受尽苦,千苦万苦望风光。”虽无多少文采,但朗朗上口,朴实自然,雅俗共赏,韵味无穷。
客话山歌作为当地人喜闻乐见的口头文学,虽然大部分人都会唱,但真正有水平的是那些经常赶场子唱丧葬歌的所谓“唱歌人”。新桥村有名的歌手有杨胜军、杨秀忠、杨胜犬等。
唐代诗人张怀有两句诗:“见说新桥好风景,会须乘月濯烦襟。”我的老家新桥村,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自然资源富集,历史文化厚重。步入新时代,但愿乡村不会老去,发展看得见,乡愁留得住。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