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全媒体记者 彭 琴 通讯员 田 思 王凯凯
“母亲生前,我们尽心尽力照顾,让她安享晚年。现在她走了,按照村里倡导的丧事简办,避免了铺张浪费。”吉首市己略乡村民吴万顺表示。今年来,吉首市积极探索,率先实践,通过在己略乡作试点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和经验,极大地推进了全市婚丧领域的移风易俗工作。
文明公约,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
为了深入了解乡情民意,精准定位群众需求和关注点,该市通过座谈调研、网络问卷、入户访问等形式,为文明公约制定找准方向。尤其是己略乡7个村率先积极行动,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召开座谈会,设计涵盖22个问题的调查问卷,通过“线上 + 线下”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根据调研和征求到的意见,该市推动出台了《己略乡红白喜事文明公约(草案)》,随后下发至各村,由各村召开村民大会,收集村民对《己略乡红白喜事文明公约(草案)》的意见与态度,将合理建议融入公约内容。今年5月14日,正式下发了《己略乡红白喜事文明公约》,进一步明确细化了奖惩措施等。
公约提倡内容被老百姓津津乐道,如:“婚事新办·221标准”,即随礼不超过200元,酒席不超过20桌,彩礼不超过10万元;“丧事简办·233标准”,即随礼不超过200元,酒席每桌不超过300元,时间不超过3天。“之前办一场酒要请五六十人帮忙,耽误大家两天时间。现在村里提倡移风易俗,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们应该带头支持。”己略乡红坪村村民龙启云说。
群众自治,让移风易俗“落地生根”
为全面推动婚丧领域移风易俗工作“落地生根”,各村推选乡贤族老、村干部为红白理事会成员。在婚丧喜事中,要求村民事前向理事会报备,理事会主动介入,保障红白喜事办理的安全性与文明性。特别是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两代表一委员”等群体操办婚丧喜庆事宜,需向乡纪委报备,并实行信息公示。
为确保工作落在实处,各村设置了移风易俗“红黑榜”,对违反文明公约操办酒席、收受彩礼的人员,进行“黑榜”通报,取消其先进事项评选资格。对积极执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村民,则上“红榜”表扬。
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婚丧喜事设施设备制度,譬如,己略乡红坪村、联林村利用村集体资金购置了红白喜事用品用具,免费供村民使用,并提供村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办事场地。村红白理事会还制定了设施设备相关借用管理制度,村民借用时需遵守村规民约和文明公约,并签订承诺书,规范办事流程与规模。
“以前家里办酒,到处借桌椅板凳,麻烦得很。现在村里免费提供桌椅、厨具以及场地,我们省心又省钱。”己略乡联林村村民龙安生说。
宣传引导,让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移风易俗的改变和推进,离不开广泛、深入的宣传。在线上,该市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及时推送红白喜事文明公约相关标准和要求,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和速度。在线下,结合“三长制”、入户走访等方式,面对面与群众交流沟通,确保宣传工作到每家、到每户,实现宣传全方位覆盖,为进一步营造文明乡风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及时挖掘和总结各村响应“红白喜事减负”号召的典型事迹和先进做法,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了“移风易俗大讲堂”,结合“主题党日”、村民代表会议等开展宣讲活动,以典型为引领,引导群众树立新型婚俗观和丧葬观,促进移风易俗工作深入推进,真正实现“文明之花”落地生根,让移风易俗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