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谭谈先生是在1987年1月,当时谭谈先生在冷水江市任职。
1986年10月,因工作需要,我从锡矿山矿务局调到冷水江市档案局工作,任业务股副股长,对全市的科技档案进行指导和管理。因为档案工作的需要,在出具档案材料证明时,一些档案材料原件需要复印,配备一台复印机就很有必要。当时这属于高档办公设备要批准,在冷水江市政府的批准下,我们档案局买了一台佳能牌复印机,是当时冷水江市政府机关大院内唯一的一台复印机。我在锡矿山矿务局工作时,是从事机械设计、设备安装、维修的助理工程师,因此,局里就要我来管理和操作这台复印机。不想,我因此与谭谈先生有了交集。
记得那是一天上午,我正在办公室复印档案材料,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敲门走了进来,他面带微笑,一副敦实憨厚的样子。我说:“请问您找谁?”谭谈先生见我不认识他,便自我介绍说:“我是写《山道弯弯》、人称‘二猛子’的谭谈。”一番交谈后,谭谈先生从公文包中拿出一沓厚厚的手稿,说:“这是我写的《美仙湾》手稿,原件送给档案局存档,同时请你将手稿复印一份给我。”一位大作家,又是市委副书记,说话直率、谦恭,让我对他顿生敬意。由于复印机连续复印会产生过热现象,容易损坏,再说一时半刻也复印不完,于是我就向他说明,并让他将稿件先放在这里,过两天我给他复印好。“好的,过两天我来拿吧。”谭谈先生听后说道。
两天后,谭谈先生来到我的办公室,我将《美仙湾》手稿原件及复印件交给他。谭谈先生说:“手稿原件留档案局存档。”于是我便喊来档案馆的同志将《美仙湾》手稿原件办了入档手续。随后,谭谈先生从公文包里拿出他写的一本小说集———《你留下一支什么歌》送给我,并在扉页上题字:“李树松同志:祝你新年取得新成绩,生命发出新光彩。”随后又询问了我的工作和学习情况。那时我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也爱学习和写作,有时也写点“豆腐块”文章,但因功底不深刻,写不出个什么名堂来。于是我便借机向谭谈先生请教,谭谈先生说:“多看书学习,多观察事物,多练笔,功到自然成。”谭谈先生接着说:“人生在世,要多为人民服务,多做有益于人民的事。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要留名,就要留个好名声;要留歌,就要留下一支好歌,留下一支动听的歌,留下一支响亮的歌。”谭谈先生的这席话充满哲理,对我启发很大,我谨记在心。此后,我更加积极地工作,更加努力地学习,时不时写点“豆腐块”发表于报端。
1987年7月,谭谈先生要调离冷水江去省城长沙工作,但他没有忘记我这个普通的工作人员,离开之前他来到我的办公室,送给我一本他的自传体小说《弯弯人生路》,并在扉页上题字:“李树松同志存念。”然后对我说:“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多练笔,多写文章,工夫是不负有心人的。”话中满是对我的鞭策与鼓励,我也遵照谭谈先生的教诲,发奋学习,努力工作,认真写作。后来组织上安排我到乡下锻炼,先后工作过三个乡。后来,我调回市政府机关工作,再后来任市政府助理调研员。我以谭谈先生为楷模,认真努力地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还荣立过三等功。并当选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被《娄底工作》聘为特约记者。但由于我写作水平有限,因此没写出什么精品力作来,也没有写出长篇大作来。但从我已走过的人生道路来看,尽管我没留下一支那么动听的歌、响亮的歌,但留下了一支诚实的歌,一支勤奋的歌,一支笑对人生的歌,一支乐观向上的歌。
谭谈先生离开冷水江后,先后担任湖南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湖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我曾两次到长沙去看望和请教他,但由于当时通讯不便,没找着。第一次去的时候,他和一些作家到外地农村采风去了;还有一次去长沙找他,他到北京开会去了。后来我到乡镇工作,事情太多太忙,也就没去长沙找谭谈先生了。但谭谈先生并未忘记我,2003年12月,他出了“今生有缘(上、下篇)”——《谭谈说朋友》《朋友说谭谈》,并到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开读者座谈会,特意把我找去了。他询问我当时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后,送了两本新作给我,并题字“树松同志存”。几次交往下来,谭谈先生的直率、忠厚、勤奋和平易近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今我已退休多年,离开了冷水江老家,和我老伴来湘西儿子家带孙,当“后勤部长”。但退休后我仍坚持看书学习和写作,时有“豆腐块”文章见报。2022年我写的《路》一文,获湖南省委老干部局、湖南省离退干部工作委员会举办的“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征文一等奖;2024年我写的《老年大学要办出特色——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古丈县老年大学立足民族特色办学的成功经验和启示》一文,荣获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第十五次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入选奖。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我将一如既往地以诚实勤奋、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做到老有所为、老当益壮,让生命放出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