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5年01月07日

质朴的乡村生活史诗

——读黄孝纪散文集《庄稼人》

作者:黄孝纪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南宫瑾

作为在乡村长大且奋斗的我,很喜欢黄孝纪的作品。从《瓦檐下的旧器物》开始,到《一个村庄的食单》《故园农事》《节庆里的故乡》《老家什》等作品,我曾买来仔细品读,这本散文新作——《庄稼人》也不例外。此书是黄孝纪对乡土记忆的深情书写,是一部质朴的乡村生活史诗,如一幅细腻的乡村画卷,缓缓展开了那个远去时代的记忆,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庄稼人的勤劳、质朴与坚韧。

黄孝纪,知名乡土文学作家。近年来以出生地湘南山区八公分村为样本,书写中国南方乡村社会变迁,呈现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碰撞,保留在时代背景下远去的乡土记忆。本书是继旧器物、食单、农事、节庆主题之后,又一部着眼南方农人主题的纪实文化散文,分“事众生”“制百器”“促生产”“参天地”四辑。作者选取近四十位有代表性的农人,结合工作生动书写他们的故事,勾画出一幅真实的湘南乡村人物群像图,谱写我们共同的乡愁。

老行当与庄稼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接生婆俗称接生娘……村中每有妇女生孩子,最要紧的,自然是请接生娘。”书中说,接生娘并不一定是一项谋生的职业,却令人尊敬,她们给人接生,多是出于一种善意,并不一定要求得报偿。作者说他成了村里有名的顽皮孩子。也正因为这份顽皮,让他前后两次分别折断了手臂,由此认识了郎中黑朵。在故乡一带,那时正值中年的黑朵,以专治跌打损伤著称。对于黑朵,“让我总是心怀感激。感念这个眉目和善、面庞黝黑的乡野草药郎中,让我拥有了健康的肢体。”

在书中,作者展示了这些乡村职业如何围绕庄稼人的日常生活开展,历经时代变迁面对革新与传承的问题又发生了何种变化。在农人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要与棕制品打交道,最常见的,自然要算棕绳和蓑衣。“在故乡,那时有名的棕匠是邻村的序承。”序承的手艺是跟着他岳父刘师傅学的。岳父兼师父的言传身教,令序承成了一名出色的棕匠,许多人家都请他上门搓棕绳,缝蓑衣,编棕垫。后来,随着尼龙绳和塑料雨披的普及,迅速将棕匠的手艺变得无用了。可以预见,没有了用途,再好的手艺,也必将消亡。

“大姐少女时代就当了大队保健员,也就是俗称的赤脚医生。”岁月流转,生产队解体,分田到户,农村医疗制度也几经变化,“不变是的,几十年来,大姐一直在故乡的土地上行医,风雨无阻,不论日夜。她给无数乡人解除过病痛,也将数不清的新生儿迎接到温暖人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在乡村具有一定文化的中青年男女农民,都曾当过民办老师。如今,这些当年的民办老师,有的已不在人世,有的还在乡村做农民……无论命运如何,他们在乡村大地上,曾用知识点亮过无数孩子的生命,永远值得尊敬!

庄稼人的职业背后不仅仅是一份普通的工作,更是八公分村人在深层次上建立的情感往来,以及维系整个乡村社会正常运转的文化习俗。“要说村里最爱唱山歌的人,自然非申明大肚子莫属!”不过,自他死后他那一大肚子的歌也跟着带走了——申明大肚子的粗犷山歌,是这个古老村庄的一记绝唱。“秋风渔鼓响沉沉——喃——唵唵唵……”作者说,这是盲人老曾打渔鼓时,常反复唱到的两句唱词。几十年来,他都记忆犹新。后来,村里逐渐有了收音机和黑白电视机,老曾的渔鼓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作者黄孝纪向我们展示了这些乡村职业如何围绕庄稼人的日常生活开展,历经时代变迁面对革新与传承的问题又发生了何种变化。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土地紧密相连——那些为时代所限,没有多少文化,却在应对天灾人祸时,显示出独属于这个群体的生活智慧。他们是乡村的主角,是中心,编写着每个时代的乡村史。

如今,虽然这一辈庄稼人许多已故去,但他们让大家重新认识乡村生活的价值,感受到庄稼人的淳朴与善良,提醒我们,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不要忘记那些曾经养育我们的土地和人民。

--> 2025-01-07 ——读黄孝纪散文集《庄稼人》 1 1 团结报 content_151239.html 1 质朴的乡村生活史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