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高
《尚书》中提到民生问题时指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千百年来,这句话不仅得到了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推崇,也受到了古今富有情怀的文人墨客的吟诵。其中,素有“诗史”之称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诗词中,关于民生主题的佳作层出不穷。
众所周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首诗是底层民众居所破烂的一个“特写镜头”,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杜甫诗词中,描写民生疾苦的还很多:有的从百姓安定着笔,记下了战争导致的动荡局面,如杜甫的三绝句之一:“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等; 有的从生灵涂炭泼墨,记下了战争制造的血腥杀戮,如杜甫的《悲陈陶》:“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杜甫更为突出的咏叹民生疾苦诗作“三吏”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以及“三别”即《新婚别》《无家别》《垂者别》,都集中描写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三吏”通过讲述差吏连年老力衰的老妪也抓去服役以及士兵筑城防守等故事,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无情;“三别”通过描写新婚夫妻的离别、失去家园的无奈以及年迈士兵与家人的最后告别等故事,展现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无穷苦难和无助。这些诗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引起了世人的强烈共鸣,成为反映战争残酷和人性泯灭的经典之作。从“三吏三别”中,不仅可以读出统治阶级的凶残苛暴,而且可以读出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尤其可以读出杜甫本人的民生情怀。
春秋时期的哲学家管子曾言:“尊老所兴在于顺应民心,而失民心则在于违背民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推动国家强盛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是顺应民心还是违背民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并树立以民生为本的崇高情怀。对于政务工作者而言,培养深厚的民本情怀是一种难得的政治态度和责任感。铭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重于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