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正凯 龙文玉
1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呀碧波荡漾……”
暖冬如春,大巴车穿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优美的歌声在车厢里萦绕。车窗外,阳光灿烂,美丽村寨欣欣向荣,河湖之上鹭鸟盘旋,广袤田野绿意盎然,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如彩云般从眼前缓缓飘过。
“今天的德宏,绿色、生态、和谐已成为亮丽的标签,希望大家在采访的过程中尽情地寻找德宏之美、感受德宏之美。”“我在德宏样样好”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业走进德宏全媒体采访活动中,作为兼职“导游”的德宏州融媒体中心记者蒋薇,身着景颇族姑娘服装,笑靥嫣然,胸前挂着一串串银链,走起路来哗啦啦响,一下子拉近了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媒体人与德宏的距离。
德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西、南、西北三面与缅甸联邦共和国接壤,是西汉张骞西域凿空之旅发现的“蜀身毒道”必经之地。这里,傣、景颇、汉、阿昌、傈僳、德昂等40多个民族相依相存,繁衍生息。境内植被茂盛,生物多样性尤为丰富,有“物种基因库”之称谓。
德宏之美,美在风景秀丽,美在生态优良。近年来,德宏州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路径,致力于让“绿水青山”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扎实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1至11月,全州累计接待游客3479.39万人次,同比增长23.33%;国内旅游总花费402.3亿元,同比增长19.44%。
2
努力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德宏实践,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各族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冬日的石梯村,艳阳高照,暖风拂面,绿意层叠,群鸟飞翔。景颇族小伙徐小龙把准备好的玉米面、面包虫放进背包,骑上摩托车向山中进发。作为盈江县太平镇石梯村的首批“鸟导”,每天进山喂鸟已成为他的生活日常。
石梯村位于中缅边境,是一个以直过民族(指新中国成立后,未经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景颇族、傈僳族为主的自然村,曾是南方古“丝绸之路”出境的重要通道,因商队为通行在陡峭山崖上开凿出的石阶梯而得名。
“小时候家里穷,想吃肉只能进山打猎。猎物多为鸟类,运气好的话,还能打到野鸡、野猪。虽然餐桌上不离野味,但日子却一直没有好起来。”徐小龙的回忆略带几分生涩。再看如今,徐小龙自当上“鸟导”后,住进了新房,开上了小车,全家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近年来,通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为全国鸟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有鸟类400多种。国内仅有的五种犀鸟、林雕鸮、灰孔雀雉等珍稀鸟类均在此有分布,享有“中国犀鸟谷”美誉。
石梯村依托丰富的鸟类和独特的民族人文资源,用好“鸟资源”、做好“鸟文章”,通过建“鸟点”、设“鸟塘”、兴“鸟业”等一系列创建措施,规范打造鸟类监测点45个,8名草根“鸟导游”9次走进央视为鸟代言。“鸟导”这一新名词已成为盈江县群众致富的新兴职业。
随着“砍树人变护林人、狩猎人变护鸟人、村民变鸟导游、贫困村变旅游村”,石梯村每年接待观鸟游客2万余人次,观鸟产业带动直接经济收入1000余万元,参与的每户年收入达15万元。
3
全民共建共治共享,让生态文明之花开得愈发绚烂,擦亮“美丽德宏”生态名片。
近年来,德宏州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把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作为德宏最宝贵的资源和最大的竞争力,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相继出台了野生鸟类、城中田园、饮用水水源保护等法规,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州人民的自觉行动,形成了全民共建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深入推进绿美德宏建设过程中,通过在机制、增量、提质、惠民、建管、宣传上一系列创建创新行动,全面加强绿美德宏建设,筑牢生态安全根基。截至目前,德宏州已形成345万余亩速生珍贵用材林、95万余亩特色经济林、53万余亩林下种植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创建了9个国家级、113个省级森林乡村,建成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地9个;启动80个“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全覆盖建设提升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同时,在全州开展“人人清扫家园”“人人植树”行动,推进绿美城乡建设,森林覆盖率达67.45%,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0.46%。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持续改善,18个河湖被评定为省级美丽河湖。“云南芒市芒杏河中缅灰叶猴公益保护地”和“盈江县苏典傈僳族乡天行长臂猿社区保护地”这两个案例入围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国潜力案例。盈江县被命名为国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行走在芒市街心花园,头上蓝天如洗、白云悠然,身边各种景观树或高大挺拔或俏小俊秀,疏密有致。其间搭配以各式各样的花坛,各种花儿娇艳欲滴,红似火苗、粉似霞云、白似雪花、黄似鹅绒,争奇斗艳,芬芳诱人,惹得游客悠然忘返。
4
在德宏这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土地上,文旅产业既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为了迎接更为广阔的未来,德宏州深入实施文旅夯基工程,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为文旅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打造便捷交通网,让游客能够更便利地到达每一个美丽的角落。
截至目前,芒梁高速芒市至勐养至清平段开通运营,州内各县(市)“一小时旅游圈”基本形成。芒市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等12条省外直飞航线,昆明、版纳等4条省内航线,深圳、大连等5条经昆明航线,曼德勒、仰光2条国际航线,单日吞吐量突破1万人次。2024年1至11月共计完成航班起降19938架次,旅客吞吐量242.4857万人次。新增城际公交班线瑞丽至芒市机场线路,开通了芒市孔雀谷旅游公交专线,“快进慢游”的综合立体便捷交通网络初步建成。
“以前从北京来德宏要50多个小时,中途还要换乘车,现在坐飞机只要4个小时左右,方便快捷多了。”68岁的北京游客鲁先生,退休后每年都携爱人来德宏过“暖冬”,有时要住上一个月才回去。
提升城乡景观辨识度,让景观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独特的旅游城市形象。持续加大城市主街道、景区景点周边美化、绿化、特色化建设力度,芒市目瑙纵歌路等断头路问题得到解决,芒市菩提街、丙午路等成为网红打卡地。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建设有了新进展,旅游标识标牌、智慧导览系统等设施不断完善。
实施旅游住宿升级行动,促使旅游业不断创新和完善产品与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整体竞争力。全季酒店、圣水湖畔酒店、维也纳连锁酒店等一批高品质酒店开业运营;开通民宿申办“一站式”服务,规范和支持民宿发展的氛围逐渐形成,全州613家酒店民宿完成价格备案,年内推荐申报等级民宿21家,芒市民宿集群化发展雏形初现。同时,以洲际酒店、希尔顿花园酒店、喜来登酒店为代表,投资近30亿元的酒店集群即将落地建设。
稳步推进重大文旅项目建设,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打造全国性旅游目的地。瑞丽古城、陇川龙安水世界、芒市傣族古镇泼水广场、芒市欢乐世界等一批文旅项目顺利建成运营。瑞丽宏达大酒店、梁河南甸春秋文旅颐养园、维也纳酒店、青丘迷谷旅游民宿建设等项目顺利开工。2024年1至11月,全州累计完成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10.4123亿元,同比增长6.31%,旅游业投资连续实现正增长。
5
良好的生态赋予了德宏州文化旅游的高雅品质。
在德宏的山水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正如一曲和谐的交响乐,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篇章。在这片土地上,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底蕴交融,这一切不仅是美丽的标志,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
“德宏州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生态+’的多元化发展路径,以生态产业的组合拳,来激活各个乡村的生命力。”德宏州融媒体中心主任周湛禄介绍,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为德宏州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沃土。
实施休闲品牌打造工程。芒市黑河老坡、梁河县二古城、盈江县诗蜜瓦底等生态旅游线路和芒市河心场观猴、盈江犀鸟谷观鸟、盈江支那乡观猿等生态旅游产品取得新进展。其中,盈江观鸟人数再创新高,接待国内外观鸟游客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50余万元,平均每个鸟点收入5.2万元。推荐2024年“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4期,其中“芒市不忙 芒食忙”入选国家文旅部精品旅游线路推介。生态旅游线路3条,生态康养促民族“三交”旅游线路1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24年1至11月,全州接待乡村旅游人数1065.08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8.62亿元。
“我们这里山清水秀,游客也越来越多,不出村就能挣钱,生活在这里我们都是幸福的。”在盈江县旧城镇五和家园的一处小院,60来岁的景颇族大姐荣木昆,正与两位姐妹手工制作民族服饰,对于当今的生活,言语中流露出满满的幸福。
实施“美食德宏”行动。持续开展“十大名小吃”“特色早餐店”“特色宵夜(烧烤)店”“十大特色菜肴”美食品牌评选活动和“德宏美食推荐官”抖音视频挑战大赛。打造瑞丽姐告“印度洋海鲜一条街”、陇川麓宛天街、盈江旧城周末街等一批美食街区。如今,傣族古镇、勐巴娜西美食城、新玩厂等特色餐饮消费聚集区成为游客“必打卡”目的地。
全力推动中缅人文交流。成功举办第五届中缅智库高端论坛、“中缅民心相通大舞台”和“山连水韵丝路华彩—2024年德宏·中缅水彩画作品展”等活动。中缅胞波狂欢节成功保留在云南省省部级以下节庆活动清单。围绕边关文化体验、界桩打卡等特色旅游资源,推出5条爱国主义旅游线路方案。依托芒市—曼德勒—仰光航班,推出免费乘坐芒市国际机场—瑞丽往返大巴措施。
依托绿色家底,德宏州生态与文旅不断融合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山水之间,诗与远方的呼唤,正是德宏生态与文旅双向互动的真实写照。
本版图片由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融媒体中心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