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宜芝 李明潇 实习生 李冰心
春节临近,在吉首市乾州古城杨岳斌故居里,“扎春”师傅滕冬生不语,只是静静端看着眼前的大“金蛇”。
形象是威风凛凛的,造型是栩栩如生的,轮廓是饱满圆润的,色彩是鲜艳强烈的……
一束光从檐角射下,照在金蛇上,更显威猛霸气。
“这是我们为今年‘乾州春会’新扎的‘春’,共有13台,十几个师傅连续扎了十几天嘞。今年我们首次扎的金蛇长13米多,高2.5米,常规的还有春牛、鱼、螃蟹等形象。”年过花甲的滕冬生是退役军人,土生土长的乾州汉子,“扎春”已有30多个年头。
乾州“春会”历史悠久,由“扎春”“演春”“游春”3个部分组成。多年后,站在自己扎的“春”前,滕冬生总会想起父亲滕召云带着他去参观“春会”的那个遥远上午。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三,吉首街上热闹非凡,10余台“春”与狮子、龙灯、蚌壳灯、鱼虾龟等彩灯组成浩荡长队,一路上吹长号、唢呐,锣鼓喧天、彩旗飘扬,在众人簇拥下穿街走巷“游春”,构成了一副祈福春天的鲜活图景。2005年,“乾州春会”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当时,吉首‘扎春’的人非常多。那会民间还自发组织扎‘春’比赛,‘乾州春’一直是响当当的厉害,大家扎出的‘春’既有湘西特色,又结合了农耕文明、神话传说,个个活灵活现嘞。”滕冬生颇为骄傲地说。
这份骄傲带着厚重的底蕴和传承的意义。
滕冬生家族世代“扎春”。他的父亲滕召云从小学戏,12岁时在“春会”上扮演“春伢儿”。1997年,湘西州成立40周年大庆,滕召云就负责扎了20台“春”。
耳濡目染下,滕冬生循着父辈的足迹不断学习,掌握了“扎春”技艺。而立之年,他接过父亲手上的接力棒,开始“扎春”。
“扎春人”没有丰厚报酬,一句“师傅扎得好”就是最大回报。
“扎春”师傅们为了守住这份传统,敞开大门授艺带徒,开培训进校园,走街串巷“招兵买马”。政府也更加重视民间文化的保护,出台了系列保护措施,出资举办“乾州春会”,设立“乾州春会”传习所,让灿烂民俗、朴拙手艺被更多人看见。
“我们‘乾州春会’团队现在有十几人,年纪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也40多岁了,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力量加入,让‘乾州春会’为更多人带来春日的喜悦和祝福。”如今已是“乾州春会”州级传承人的滕冬生感叹道,只有深入千家万户,“扎春”才能真正变成一种精神,不断接力,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