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全媒体记者 黄文渊
高山有好水,好水酿琼浆。位于腊尔山山区的凤凰县两林乡,多的是高山好水。酿造包谷烧,则是世居此地的苗家人的拿手好戏。
俗话说:饮一杯酒,晓一方人。犹如这烈酒一般,这里的苗家人也一样的直爽坦荡、热情好客。
如今,在两林乡各个村落里有着不少的家庭式酿酒作坊及高水平的酿酒师傅,其中两林村的老石酒坊就很有名。
田志芳是老石酒坊家的儿媳妇,这些年,她一直在老家跟随公公学酿酒。如今,她酿的包谷烧酒体清亮、酒味醇厚,常常获得酒客们的好评。
在田志芳的记忆里,每逢重大节日或贵客临门,家中长辈总会拿出珍藏的包谷烧,那醇厚的酒香瞬间弥漫在整个屋子。“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冬日里,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饮着包谷烧,欢声笑语,温暖而惬意。
田志芳说,包谷烧,贵在匠心,贵在用时间淬炼出苞谷烧的原浆纯味,它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辛苦活。从蒸粮到出酒需要20余天,而且对温度的要求也极为严苛,所以,很多人难以坚持。
田志芳回忆起最初学习酿酒时,因为火候掌握不好,蒸出的包谷不是夹生就是太烂,让她十分沮丧。但她凭借着苗族姑娘骨子里那股坚韧不拔的劲儿,不断向长辈请教,反复练习,终于掌握了其中的诀窍。
“酒是粮食精,曲为酒之骨。”包谷烧的酒曲是通过中草药制作而成,每年七八月间,植物生长茂盛时节,田志芳和家人们就要采集多种本地草药,此后,经过十几道工序精心制成酒曲备用。
在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包谷烧无处不在。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祭神敬祖等场合,都要用酒来表达情感与敬意。做农活时,苗族人民也会餐餐不离酒,用酒来缓解疲乏与劳累。老年人更是一坛坛地备着药酒来养生。
“包谷烧酒桌上摆哟,主人客人熏熏醉……”宾客欢聚一堂,酒醉情更浓。当贵客临门,主家会端出家中珍藏的包谷烧,摆上丰盛的美食,把酒言欢,好不畅快。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传统包谷烧手艺人的坚守显得尤为可贵。他们是时光的守护者,是传统工艺的传承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传承着古老的技艺,让那一口蕴含着岁月味道的包谷烧,在岁月长河里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