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欧阳文章 通讯员 高 萍 目睹贫困 立志扶贫 金光华,1950年出生,先后在团结报社、州轻纺局、州委组织部、州老干局、州建整扶贫办工作。参加工作近50年来,不管在哪个岗位,他都与扶贫工作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全州共有113万贫困人口。贫困是我州最大的州情。 1993年,43岁的金光华被组织派往保靖县碗米坡马蹄村调研。 第一次进村考察,金光华来到拔茅寨乡马蹄村。寨子人少,金光华一行走进一栋破烂的木屋里,木屋里,一位老人正在做饭,金光华走进去,揭开热气腾腾的锅盖,发现锅子里全是稀糊糊的包谷,没有一颗大米。再看床上,铺的全是包谷壳,一床破棉絮,连被套都没有。 老人家说,山上缺水,只能种包谷,家里一年四季就吃包谷。前几天,老人到镇上赶场,用包谷换了几斤大米,一直舍不得吃,要等几天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吃。看到这些,金光华沉默了,这就是当年我州农村老百姓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今,20多年过去了,金光华一直忘不了马蹄村,忘不了那位老人家目送他们下山时那充满期待的眼神。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金光华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我州的扶贫事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与扶贫结缘后,金光华先后4次一共8年驻村开展扶贫工作,每次接受组织的扶贫任务,他从来不推脱,就是一门心思想着一定要把组织交代的工作完成好。 不畏艰难 深情扶贫 当然,扶贫,是一项艰巨、艰难的工作。 2007年,金光华主动选择到偏远的龙山县苗儿滩镇金星村扶贫。 金星村山高路远,极度缺水。 第一次进村,村长杀了一只旱鸭子来招待扶贫工作组。因为缺水,村长竟从田里舀了几瓢浑水来洗鸭子。因为缺水,村里以前发生过痢疾,当时,几十名村民住院治疗。 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金光华和工作组的同志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帮村民找到水源,解决好吃水的问题。 很快,工作组争取了70万资金,准备挖井引水,却苦于找不到水源。两个多月时间,金光华和村民们翻山越岭,四处寻找水源。夏天,太阳毒辣,金光华的手上、胳膊上都晒脱了皮,脸上也晒得乌黑。山上没路,金光华和老百姓一起用柴刀割茅草,砍刺蓬,开出山路。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距村4000多米的一处山坡上,金光华和村民们找到了水源! 当清澈的山泉水哗啦啦地流到各家各户时,老百姓欢欣跳跃,金光华的心里更是感到特别舒畅,满足。 湘西扶贫,不仅仅要千方百计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改善老百姓的生存条件,更要破除老百姓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引导他们走产业脱贫的路子。 1998年,金光华到龙山县里耶镇梓木村扶贫。当时,村里产业几乎空白,贫困程度深。而且,因为观念落后,村民发展产业的热情不高。驻村后,金光华经过深入调研发现,梓木村周边村寨都在尝试种植百合,百合市场的大环境也非常好,梓木村的地质条件也很适合种植百合。于是,金光华着手发动老百姓种百合,兴产业,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