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永恒 李焱华 王 芳 图/ 泸溪县委宣传部
泸溪古系荆楚之地,秦为黔中郡地,汉属武陵郡地,悠久的文明孕育了灿烂的地域文化。这里不仅是中国盘瓠文化的发祥地,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流放地,还是“东方戏曲活化石”辰河高腔目连戏的保存地,文学大师沈从文解读上古悬棺之谜的笔耕地。
近几年来,泸溪县委县政府坚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的理念,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非遗工作成效可圈可点。
保护:让特色文化成为民族品牌
传承:让民间“绝活”后继有人
展演活动为非遗搭建展示平台。6月13日至16日,浦市古镇游客服务中心广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全州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专题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本次非遗活动以“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为主题。开幕式上,展示了泸溪县非遗传承人带来的“辰歌傩韵”,吉首市的“矮寨舞狮”,花垣县的苗族唢呐,省民族歌舞团的苗歌小组唱,保靖县的“酉水船工号子”,以及其他县市非遗传承人演出的节目。同时,“文化创新创意产品展”也在当天开幕。浦市古镇太平街上,非遗摄影作品展和非遗相关宣传吸引着市民驻足观看。本次展演内容包含了全州各级非遗衍生产品、文化创意产品、旅游工艺产品,由每县市选定1-3个企业和特色非遗衍生品参加展销,是全州各县市联合打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流项目。本次展览具体项目有织锦苗绣馆、银艺馆、服饰馆、印染馆、美术馆、竹艺馆、陶艺馆、茶艺馆、美食馆以及泸溪系列馆(傩面具、杆秤、凿花、杨柳石雕等),来自全州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浦市杆秤制作技艺”、“凤凰芭茅画技”、“傩面具制作”、“菊花石雕”、“龙山竹雕”等百余个国家级、省级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食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展。活动期间,浦市古镇还举办了“非遗移动博物馆展”、“非遗(民俗)摄影展”、“特色民族服饰盛装秀”、“辰河高腔演出”及“浦市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论坛”系列活动。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化古迹到乡村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城乡记忆的有力物证,让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生活融合,文化遗产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惠及广大群众。
挖掘整理只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近年来,泸溪县通过举行祭祀盘瓠和辛女大典等活动,再现盘瓠文化的历史风采;先后修建了涉江楼、浦市游客中心等非遗展厅,并全部对外开放; 每年县财政拿出一定经费,聘请退休老艺人传授原始唱腔和表演技艺,着力挖掘、整理传统剧目。目前已从300多个辰河高腔传统剧目中整理、改编《艄子打渔》、《蜜蜂头》、《抢棍》、《琴挑》、《逼宫》等15个剧目,改编演出的辰河高腔《目连救母》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剧目。2009年,《目连救母》在我州第二届新剧(节)目汇演中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荣获“非遗金奖”。
农村非遗展演队伍活跃广阔农村。浦市镇马王溪村以戏曲文化为特色,组建了30余人的辰河高腔文艺宣传队,武溪镇五里洲村建起了图书室、娱乐室和文艺队,潭溪镇大陂流村建起了20余人的苗族歌舞演出队,合水镇兴起了踏虎凿花,洗溪镇良家潭村兴起了苗族数纱,潭溪镇大陂流村排练了《筷子舞》《九子鞭》等独具苗族特色的节目。目前,全县农村成立的非遗业余演出队伍已超过90个,每年举办各类活动6000余场次,农村文化生活空前活跃,“一乡一品、一村一特色”的农村文化新格局在全县正逐渐形成。
如今,盘瓠传说、苗族数纱、辰河高腔、踏虎凿花、苗族鼓舞等5个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跳香、傩面具、杨柳石雕、浦市窨子屋等6个项目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余个项目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桩桩、一件件,具有鲜明地域文化元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形成了泸溪特有的地域文化品牌。
传承:让民间“绝活”后继有人
传承,从基地抓起。近几年来,泸溪县不断加快非遗基地建设,先后成立了踏虎凿花、辰河高腔传习所,专门培训凿花、高腔等非遗的专业人才。在采访县踏虎凿花传习所时我们见到,几名青年男女右手执刀具凿花,左手按住图纸,正在学习踏花凿花的传统技艺。传承人杨桂军乐呵呵地说,这几年,到我们这儿来学习的人有好多批啦,我与刘克梅倾其所有进行传授。目前,踏虎凿花正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个性、精湛的工艺技巧饮誉国内外。据介绍,近年来,泸溪县编辑出版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踏虎凿花技艺普及教材和传统纹样集,在传习所开课授艺,引发了一股学习潮。与此同时,辰河高腔传习所也深入石榴坪乡兰村、洗溪镇峒头寨等地,传习辰河高腔技艺。
传承,从协会抓起。“试看水面上的鸳鸯鸟,日间并翅而飞,到晚来交颈而眠。”仲夏的傍晚,泸溪县宣传文化中心的练功房内传出了旋律优美和富有特色的唱腔,这是泸溪县戏剧家协会的会员们正在学唱辰河高腔的《红衲袄》选段。富有经验的传承老师杨进,也是戏协的主席,他正在一字一句地纠正唱腔,手把手地反复表演示范。邹舞曲说:“尽管是业余爱好,但是老师很专业很严格,再苦再累都不怕,因为我们热爱辰河高腔。”据介绍,辰河高腔,源于明末清初,由戏曲四大声腔之弋阳腔与沅水流域地方民族曲调融合而成。戏协创始人之一刘芳清说:“保护、传承、弘扬泸溪优秀、浓郁的地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教师由原来从事过辰河高腔表演艺术的杨进、刘芳清、杜远忠、邓七芝等9位同志担任,目前学员已达50余人,大家因共同爱好走到一起,怀抱一个希望,那就是继承和发扬高腔艺术。像这样的协会,泸溪县还很多,使得非遗传承风生水起。
传承,从娃娃抓起。咚咚咚,咚咚咚。走进武溪镇小学,操场上,1700多名学生的大课间《跳香舞》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悠扬的歌声、飞旋的舞蹈,将校园喧染得分外喜庆。苗族跳香,是我州苗族三大主要祭祀活动之一,2009年,苗族跳香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武溪小学大力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聘请县文化馆专职人员来学校传授跳香舞。同时,该校通过对跳香舞进行重新整理和编排,将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欢快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跳香舞是我们苗族人自己的舞蹈,我们都会跳。”四年级女生田红宁边说边伴着节奏,踏着舞步,快乐地跳了起来。目前,该县的职业中学、第二中学、第五中学等10余所中小学校,已全部开办了非遗项目课程,让学生感受了非遗的魅力,体验到了非遗的温度。
创新:让非遗焕发新的光彩
打造新作品。近几年来,泸溪县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设计和创作新的非遗作品。2009年,县辰河高腔传习所改编演出了辰河高腔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剧目《目连救母》,在州第二届新剧(节)目会演中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获得了这次会演的“非遗金奖”。近年来,又重新整理演出的辰河高腔有《竹节山搬兵》、《挡夏》、《叫化子骂相》、《张广才送行》、《新编目连》、《粉妆楼》、《放告》、《梅岭相思》等20个新剧(节)目和唱段,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辰河高腔已成为泸溪当地各类大型演出活动中必备节目。在踏虎凿花的创新过程中,传承人十分注重创作题材的延伸。推出了踏虎凿花肖像作品,注重在人物的脸部特征上下功夫,力求设计要逼真,凿刻要活鲜,使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和纪念意义,在肖像凿花的基础上,又开发了婚纱照凿花,深受年青人的喜爱。为助力泸溪旅游开发,传承人创作了《浦市太平街》、《浦市荷塘》等作品。同时创作重大时政题材的作品,创作了踏虎凿花作品《习总书记来湘西》,以传统镂空凿刻工艺手法反映习总书记亲民爱民的形象及湘西老百姓对习总书记的爱戴。
推出新工艺。近几年来,泸溪县对民间美术类的非遗项目,在工艺上有选择性地尝试突破和创新,其中以踏虎凿花最具代表性。踏虎凿花传承人李铁骑经常通过网络和报纸等渠道关注剪纸发展,在促进剪纸工艺的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也大大拓展了市场空间。为尝试用多层剪纸套色工艺来创作踏虎凿花,李铁骑前往河北、北京等地学习剪纸套色工艺,回来后,他将这一工艺用于踏虎凿花创作。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创作,他开发出了多色套刻工艺,并成功创作了一幅踏虎凿花作品。目前,踏虎凿花的多色套刻工艺已经成熟,可制作4到12层,推出了30余种多色套刻踏虎凿花作品,市场看好,并且漂洋过海。
发挥新作用。该县重点挖掘和打造浦市中元节,通过赋于中元节新的内涵,使得浦市中元节发挥了新的作用,泸溪县于2014、2015连续两年,在浦市镇举办了“中国泸溪·浦市中元祈福节”活动,全方位展示浦市古镇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浦市中元节是泸溪代表性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又称祭孤、七月半、寄生节、盂兰盆会等,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元节期间,群众会自发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悼念先辈亲朋,弘扬忠孝精神。
浦市中元节,已成为非遗集中展示的新平台。辰河高腔、踏虎凿花、苗族数纱、傩面具、杆秤、菊花石雕等各级非遗项目,通过文艺作品、现场展示、展板宣传等多种形式纷纷亮相中元节。同时,节会自身成为非遗项目,随着活动的深入举办,许多文化资源以及非遗项目的社会价值、研究价值、保护价值被不断发掘、激活,中元节的连续举办,其价值得到众多参加活动的专家、学者所肯定。2015年,浦市中元节成为州级非遗项目,今年已成为省级非遗名录保护项目。
浦市中元节,已成为弘扬正能量的新途径。泸溪把浦市中元节精神主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融合,提出了“感恩、敬祖、孝亲、祈福”的主题,弘扬“孝老爱亲、崇德向善”的价值观。浦市中元节成为利用传统民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途径。通过活动的开展,为观众全面阐述了浦市的悠久历史与发展历程,展示了浦市的兴衰历程,传唱了诚信友善、自强奋斗的精神。通过大量的事迹,把孝老爱亲的精神贯穿活动始终。很多观众自身深受启发。
浦市中元节,已成为助推旅游的新手段。在浦市连续两届举办中元祈福节,邀请了中央、省、州多家媒体记者和民俗专家学者,以及各大旅行社负责人聚焦浦市,多形式、高频率、全方位的宣传造势和营销推介,形成轰动效应,进一步提升了浦市古镇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在活动期间,众多游客纷至沓来,进入浦市古镇的人流、车流呈现“井喷”之势,各景点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场面火爆。同时,也带动浦市古镇周边的自驾游、生态游、乡村游、农家乐等休闲游活动,人气节节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