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 宁 通讯员 覃朗宇 从湘西民族职业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到凤凰县腊尔山镇苗族聚居地苏马河村第一支书,土家汉子黄呈勇给自己总结了几个变与不变———工作环境变了,从象牙塔的校园到广阔天地的农村;工作对象变了,从以学习成长为方向的学生到以脱贫发展为希望的农户;工作时间变了,从朝九晚五加双休到每月20多天离家驻村…… 但也有不变的,就是把工作做好的决心和信心。 这信心,并不是天生就有。 两年前接到驻村扶贫工作任务时,在学校工作23年的黄呈勇第一次感觉有些忐忑不安。“担心农村工作经验不足,担心与苗族同胞打不好交道,担心自己不能胜任,更担心辜负了学院和农户的期望……” 两年工作开展下来,他不担心了。 苏马河村的转变,举目可见。工作组争取项目资金及帮扶资金438.26万元,种植蔬菜519.5亩,种植烤烟272亩,完成劳务输出398人,家禽养殖5000多羽,家畜养殖300多头(只),新增稻田鱼98.5亩,全村蔬菜、劳务、烟味、养殖产业更加巩固;新村部综合楼完成验收,10栋烤烟房建成投入使用,新建机耕道12.5公里,环境整治项目已完成申报立项,1600米水渠建设和村内道路亮化工程正在筹划…… “最重要的转变,是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对工作组工作的认可与积极参与。比如蔬菜种植,贫困户参与率占蔬菜产业总户数的56.95%,其中贫困户种植辣椒的就有56户,占贫困户的80%。”黄呈勇说,“这,才是我们工作信心的来源与保证。” 看得见的,是苏马河村从人到村的转变与发展,更多看不见的,是从院纪委书记、驻村工作组组长刘修洪,第一支书黄呈勇,组员向永彬,到后盾单位湘西职院每一位参与教职员工的付出与努力。 去年以来,院党委印发了《湘西职业技术学院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召开扶贫工作专题会议,制定、修改《苏马河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苏马河村产业发展奖励办法》等系列方案措施。 今年1至2月,组织开展“走访宣传月”活动,春节前,全覆盖走访慰问70户贫困户,帮扶资金4.8万元。4月12日,“湘西职院精准扶贫暨结对帮扶工作推进会”在苏马河村召开,全院88名正科级及以上干部参加,并深入贫困户家中完善、修改帮扶措施176条,为贫困户帮扶资金10余万元。与此同时,结合村里产业发展实际和学院教学科研实际,从蔬菜种植、烤烟种植到家禽养殖的各项技术帮扶也从未间断。村民3人进入学院“一村一大”就读,其中1人已毕业。 如今,在村里走上一圈,遇见的人都会迎上来打招呼,亲亲热热地喊一声“黄支书”。“这样的满足感,跟走在校园里,学生迎面唤一声‘黄老师’,是一样的。”黄呈勇笑了。 与苏马河村相邻的大塘村,是湘西职院的另一个驻村扶贫点。生物工程系主任李文艺为第一支书,教师宋琦为组员的扶贫工作组入驻不到1年。 路程不远,两个工作组经常相聚,交流工作开展情况,分享扶贫工作心得。 第一天入村,就被村民问“到底能带来什么” ,李文艺与黄呈勇当初的忐忑心情如出一辙。“有同伴可参考借鉴的成功经验,有学院给予的坚强支持,还有我们的责任和真心,大塘村扶贫工作也一样能取得成效。”李文艺坚信。 驻村的日子,比城市生活冷清寂寞,黄呈勇常常写诗填词。他写下了一首《满江红·脱贫梦》,最后一句“脱贫日,人寿山川美,享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