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光 潘年英是著名的学者,是作家,同时又是一名不断行走的真正的摄影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就以扎实的摄影实践和出色的摄影作品对“摄影家”的身份进行着注解。 10月18日,我有幸参观了“迷人的远方”潘年英西南民俗摄影展及其“潘年英:我与我的村庄”摄影作品分享会,深受震撼,特用文字记录下心中所感,以表敬意。 潘教授与摄影缘分很深,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自己在胶片时代的摄影,30多年一路走来,不仅拍摄了海量的照片和大量的影像资料,还成就了他相当专业和深厚的摄影造诣。 他善于从摄影语言的修辞角度去构建和实践纪实摄影的专业路径,这对于他的影像画面的构成、形式感的营造、图片的转义、隐喻、提喻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其摄影作品从技术层面的光影、构图、捕捉到摄影语言和影像空间的构建都具有相当的专业性。 摄影的本质属性和首要功能,就是其记录性。潘教授的摄影主要是记录性的纪实摄影。作为文学和人类学学者、专家,潘教授在拍摄的视角和影像的切入点上充分与专业契合具有很大的优势。他以宏大的人类学视野深入进行民族民俗文化客观真实的纪录;而且紧紧围绕表现人、人性、人情味、人道主义、人文精神的主题进行创作,作品里的人物和故事有温度,有温情,有亲情,更有情怀,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其摄影的内涵和影像最终的呈现远远超越了一般人审视标准即“漂亮”的概念和层次,具有极大的影像文本资料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 潘教授具有丰富的与被拍摄对象沟通和融入的方法和经验,记录性专题摄影要想进行深入地拍摄和要更深刻地进入拍摄的“核心地带”,没有这种能力是很难想象的:他一直带着一颗充满温情和感恩的心与拍摄对象进行交流和默契地互动融合。所以在摄影项目和作品拍摄的操作方法和路径上也具有相当专业性,成就了他很多常态下一般人难以拍到的珍贵的经典瞬间,使摄影平添了自己的个性和珍稀性。 作为学者型作家,摄影注定只是其副业,但这个副业对其主业的发力助推发挥了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潘教授是当今新时代的学者专家,对“文字工具”和“影像工具”进行双管齐下的运用,是观念先进、综合悟性高、运用专业的榜样。 作为学者专家的潘年英的摄影作品引发我另一个层面的思考,即在数字化智能化和全民皆摄的今天,如何在用好文字工具的同时,重视和运用好影像工具, 这个论题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作用。 当你打开网络进行浏览,图片信息占总信息量的70%左右时,当由于科技进步,摄影从少数人把玩到人人都拿起相机(手机)拍摄时,当摄影成为几乎与文字工具并驾齐驱的影像记录、表现、表达诉求的工具时,你对摄影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好玩和艺术的概念,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落伍了。 会了摄影不一定要当摄影家,就如同会了文字不一定要当作家一样。摄影作为影像工具和建立影像文档的意义和作用已经是当今时代的特征和要求了。在传统文化、本职工作、专业领域、项目建设、重大活动、社会发展、家庭和个人生活经历等等用摄影的方式建立“影像文本档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和作为。 世界著名摄影师亚当斯说过:“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可见,摄影不仅仅是摄影本身,摄影也是一个庞大的文化构建。摄影可以是娱乐的,也可以是严谨的,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艺术的,可以是漂亮的,更应该是深刻的。但是,我们对摄影的基本认知和基本态度要端正和认真,就如潘年英教授一样。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使用影像工具及摄影的能力必将成为现代人综合素质的标配之一。 让我们向在影像工具使用方面较早觉醒的和具有很高影像悟性的觉悟者潘年英教授学习,让我们以历史的责任感,以摄影专业化的记录、表现、表达和诉求践行我们的社会担当: 用心记录好、讲述好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故事和中国的发展变化;让影像成为历史记忆、文化记忆和生命记忆珍贵的留存方式和载体;让摄影成为我们工作、事业、学习和生活的好工具好帮手好伙伴! (作者系湘西州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