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琪洲 近年来,“文学已死”的言论不绝于耳。从社会影响力的角度来说,中国文学已不复昔日的光彩,文学的边缘化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特别网络科技日益普及和进入寻常百姓家,使得网络文学就应运而生。网络媒介对于文学产生的种种深刻影响与网络的便利性、通达性、互动性等特征是分不开的,与传统纸质媒介相比,网络媒介显示出了其独特的魅力。网络媒介具有的这三个独特属性对于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阅读)机制都发生了紧密联系,具体表现在:网络的便利性让文学写作的门槛不断地降低了,文学创作的主体不再是纸质媒介时少数精英群体的专利,转而拓展为一种大众的生活方式;正是由于网络的便利性,使得网络文学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纸面媒体,不需要占用有形的纸质文化资源,因而,它可能突破现有纸质文化资源的意识形态霸权,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上开辟一条新的文学战线,进而展示给广大受众一片新的文学风景。 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其自身的内容优势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网络文学的作者通常称为网络写手,他们并非“科班”出身,也并非有很深的文学功底,然而他们创造的作品却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纯文学作品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中文段、语句、用词的内涵,而网络文学作品却大多直截了当、脉络清晰,符合快餐时代普通大众的审美视角。从一定程度上说,网络文学将原本高不可攀的文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建立起与社会、大众新的沟通渠道。如果说纯文学作品是精神艺术品,那么网络文学应该更多地归于日常消费品的范畴,这又使得网络文学与经济效益紧密联系了起来。被誉为“光之子”的网络作家“唐家三少”以5年3500万的收入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网络作家之王”;“甄嬛传”、“步步惊心”、“裸婚时代”等许多近年来叫好又叫卖的电视剧作品均改编自网络小说;“诛仙”、“盘龙”、“星辰变”这些以网络小说为背景的网络游戏的推出又使得文学和游戏产业产生了交织互动。 由以上事实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文学对于文学来说是一场“换表又换里”的“洗礼”。甚至我们不禁要问网络文学到底算不算文学?它对于文学来说是真的是一场拯救吗?还是实际上敲响了文学的“丧钟”。在这个问题上,可谓众说纷纭。我认为对于网络文学的探讨首先要认识到网络文学本身是鱼龙混杂,有好有坏的。一则源于网络文学没有门槛限制,只要你有意愿,均可进行网络文学的创作将它投放于互联网上。网络写手的文学水平是千差万别的,他们之中极少数的佼佼者才能称为作家。二则网络文学作品作为“快餐食品”、商业产物其对效率的要求十分之高。“我一天生活就是宅在家里,睡醒了就写,一个月可能也不出门一次。”“跟网站签了约,每天都要更新,一天要更6000字,不更新或字数不够就算违约。有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灵感都没有,可还是得硬着头皮写。原来要好的几个大学同学基本上也不联系了,亲戚也就是偶尔通个电话,面儿也见不着。”网络作家飞雪流年(化名)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可见在如此高强度、高压力的写作过程中,网络文学作品的质量大多难以得到较好的保证。但我们不能因为网络文学作品的参差不齐、难出艺术精品,而否认网络文学本身的文学性。美学家金惠敏有这样的观点“文学活着,但它是以不断更新的方式活着,没有更新就没有文学的生生不息。而这反过来也可以说,文学总在‘终结’着,终结着自身内部不得不‘终结’的部分。”我想网络文学正是文学在现在这样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自我更新,它难免不受到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影响从而具备一些新的元素和特征,但仍能保持其自身根本的文学性———即用文字的形式表达思想、传递价值、成就艺术。在这里我想用自己认真读过的一部网络文学作品《诛仙》做具体分析。 《诛仙》的作者萧鼎,原名张戬,1976年出生,福州仓山人,毕业于中华职业大学(今福建工程学院)。毕业后在一家期货公司做了三个月,发现无法适应环境便辞职回家,之后找了几份工作均以失败告终,最终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其经历非常符合大部分网络作家的草根气质。《诛仙》全书8册,160万字,很好地体现了网络小说以长文本、通俗化语言“堆积文字、描述故事”的特点。《诛仙》最早连载于幻剑书盟网站,一经推出就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新浪网誉为“后金庸武侠圣经”。 从各个角度来说,《诛仙》都是一部非常有代表性的网络文学作品,我们不妨借鉴它的内容探讨下网络小说的文学性。《诛仙》是一部玄幻小说,故事是从一个叫做张小凡的普通少年开始的。机缘巧合,一位天音寺名为普智的高僧在临终前传授给他天音寺不外传的真法———大梵般若,希望能在张小凡身上圆自己佛道双修、参透生死的梦。后草庙村遭到血腥屠杀,全村除了张小凡和林惊羽两个小孩,和一个叫王二叔的樵夫外,无一幸免。青云山上的青云门见此惨案,不忍,于是收留了他们。这是全书的开头部分,也是全书的引子。这里提到了“佛道之争”、又提到了“生死之辨”,是非常有中国古典特色的哲学命题。接着作者用一场灭门屠杀将主人公送上原本不属于他的求道修真路上去,可谓十分生猛且扣人心弦,为人物一生的矛盾性作了一个最大铺垫。可见在小说的矛盾性、可读性方面,《诛仙》是下足了功夫的。 入青云后,林惊羽修为神速,傲气冲天,很快得苍松真传,并得赐“斩龙剑”。而张小凡因为佛道双修,导致修真进度甚为缓慢,师父和师兄弟早已对他失去了希望,被安排在伙房做饭,不料却有一手好厨艺尚且值得称赞。田灵儿,田不易之女,是张小凡要好的玩伴,日久生情,张小凡一直在心底里暗恋田灵儿。可是,田灵儿没有看上资质愚钝的他,只是把他当做弟弟来爱护,心中所倾慕的是龙首峰才貌双全的师兄齐昊。作者用事业(修真)上的对比———张小凡和林惊羽,爱情上的对比———张小凡和齐昊双线铺写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使得幼年到成年的张小凡形象非常丰满。他身负“佛道双修”的使命却不能言说,身负“血海深仇”却不得以报,有中意之人却无处诉情肠。苦难铸就了张小凡刚毅、隐忍的性格,也让读者为之动容。在此,我们不难看到《诛仙》只是披上了玄幻的外衣,它始终没有离开文学小说写人的主线,而且它的人物依旧可以很传神、很生动。 小说中期的“青云突变”是全书的一个高潮部分。三大名门得道高人会审张小凡,可是张小凡却因为答应过普智高僧,而宁死也不肯说出从哪里学得大梵般若。众人皆要惩治手持邪物的张小凡时,不想,平时寡言的陆雪琪,却冒死站出来,为张小凡求情,并以性命为担保,令张小凡深为感动。但此时,苍松道人竟暗中勾结魔教,密谋向道玄真人报复,魔教中人趁机强攻青云山。里应外合下,青云门伤亡惨重,为了挽回败局,受重伤的道玄真人祭出诛仙剑,并且使出诛仙剑阵,使魔教败逃。大殿上杀气未消,众人再度逼问张小凡,不想却由法相说出了一段骇人听闻的往事。想不到如父般慈爱的普智竟是张小凡苦寻多年的杀害全村的凶手。张小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再也无法相信所谓的正道。此时,败逃的魔教众人折返,欲杀青云门一个措手不及。道玄真人二度驱动诛仙剑阵,在最后为了担心张小凡为魔教所用,祸及苍生,将诛仙剑奋力劈向小凡。危急关头,碧瑶为了心爱的张小凡,念出了痴情咒,以一身精血化为厉咒,替他挡了诛仙剑阵,自己却魂飞魄散,永不超生。幸好有身上的合欢铃,将飞散的三魂七魄强行摄下一魂,但是即便如此,也无法复生了。这一牵扯道、佛、魔直接冲突的部分非常精彩。首先,它解决了小说开头埋下的大伏笔———谁造就了灭门惨案,谁推动了主人公不平凡的一生。这个答案居然是幼年张小凡的恩师———普智。高僧普智为了实现佛道合一、参透生死的宏伟抱负,竟一夜由佛转魔,屠村灭门以博得青云门同情收留张小凡。与此同时,《诛仙》小说的主旨或者说是终极问题在这部分第一次被直截了当地抛了出来,那就是“何为正道”。普智身为佛门高僧可以为一己之私屠戮无辜;道玄身为道教至尊可以因维护正道杀一儆百,实行其“宁杀错、勿放过”的霸王主张;而碧瑶虽是魔教之人罪恶不少,却能为心爱之人牺牲自我、舍身相救,大无畏地挡下诛仙剑阵。原来佛可变魔、魔可成佛,正义和善不在于你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中,不在于你的过往而在于你此时此刻的所作所为、所持信念。《诛仙》小说到了这个部分就显示出与同类网络小说相比之下的出类拔萃,不拘一格了,小说的主题得到了空前的升华。我们从中不难找到金庸后期小说对于人性、佛性深刻探讨的影子,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特点也被淋漓地展现出来。 正如许多优秀小说作品一样,作者用张小凡这个主人公的独特视角带领我们来看这个世界,来看这个他笔下的玄幻神魔世界。张小凡遇佛、修道、成魔,体现出小说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特质。张小凡的一生是背着包袱、带着问题、承载着希望的一生,他是一把钥匙是一条途径。他对于自身悲苦命运的承受、理解和超脱反映了人自身的一种心智成熟和思想进步,有佛的精神;他修道、成魔最终又归于正途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探索,使人更好地更清晰地看到了“正邪”之别,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良。于是张小凡这样的人物变便有了代表性,便具有了超出小说本身的意义。我想到此《诛仙》小说的文学性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 优秀文学作品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文字优美传神,内涵丰富。在这一点上,网络文学作品和纯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区别性。通俗来讲,网络文学一般不像纯文学那样“省字数”,而是在描写人物上“求多不求精”,依靠细化的心理描写或是旁白以求把人物描写充实。这样的例子在《诛仙》中比比皆是,如“从小到大,不知道有多少人讨好我,送了多少奇珍异宝,可是……”她抬起头,凝视着张小凡的眼睛,轻轻道,“就算全天下的珍宝都放在我的眼前,也比不上你为我擦拭竹子的这只袖子。”又如“多少年后,你回首往事,还记得当年,曾有人对你,低声诉说心语吗?那因为年轻带着天真有些狂热的话语,你可还记得吗?就像深深镂刻在心间、不死不弃的誓言!你有没有张开双臂,将那心爱的人,拥抱在怀里?”纯文学作品多不会这样直截了当,而是更为含蓄内敛。这也正是很多人认为网络文学不算真正文学作品的原因。但我认为这正是网络文学得以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网络文学是针对普通大众的文学,不是教科书上需要仔细研读的深奥文学。网络文学的发展与其平民化的语言、亲民化的视角是分不开的。他让普通大众打开网络就能充分享受到文学带来的乐趣,使文学生活化了。当然在这里,我们并不排斥“阳春白雪”,只是时代扩宽了文学的视角使得文学不再仅仅是“阳春白雪”。网络化、通俗化无疑是文学将来发展的一个趋势。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消费品很好地补充了文学在这个追求效率的信息化时代“有用性”的不足,为文学的继续发展提供了途径。综上观之,网络文学的兴起对文学来说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好事。 在关注和思考网络文学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到,绝不能把文学复兴的希望全压在网络文学身上。网络文学才兴起不过十几年,并不完美,它自身也存在很多弊端:网络文学的批评空间还未得到充分拓展;网络文学还未确定其边界,缺乏社会认可和体制的正式承认。网络文学在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会模糊自身与其他场域的区别,其自身的发展空间和可能的审美空间有可能会被严重压缩,甚至会丧失其作为文学的本性。这些都可能是未来严重制约其长远发展的问题。由此可见,网络文学对文学危机的拯救是可能的,但却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值得我们深思。对广大的网络文学关注者和创作者而言,如何保持其现有的反映生活的快速与敏捷,保持自身存在的文学美感,又能更广泛地接地气,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汲取文学营养,进而提高文学的品质,丰富创作的内涵,在更大更广的层面上赢得受众认可,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以丰富我们的文学殿堂,这将是一件充满挑战又必须努力完成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