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世树 欧阳文章 图/陈 昊 刘 炜
对 话
刘世树:团结报社社长、总编辑
黄 叶:著名书法家、古典诗词家
刘世树:很高兴和黄叶兄在文心楼这样高雅的地方对话交流,刚刚注意到我们身后你写的这副对联:怀揣忧乐万里河山增气概,胸藏道义千秋笔墨抖精神。这副对联写得大气豪迈,酣畅自然,非常见功力。
黄 叶:对联是写给王金石先生的,王金石先生是国内非常有实力的山水画家,对联中间这幅画就是出自他之手,画的是张家界的秋景,画题为《武陵秋》。
刘世树:听说你就用这副对联,换了王金石先生的这幅画?
黄 叶:哈哈,是的。
刘世树:文人雅士之间这种书画作品的交流,唱和,非常好!
黄 叶:这种交流不仅仅只是作品层面的,更是品行相交、情怀相交、性情相交。
刘世树:这一点我也有很深的体会。文人艺术家们在交往过程中,只有彼此之间人格有了相互的认同,然后,才会有作品、艺术、思想、情感上的进一步交流。
黄 叶:这也正是我们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彼此交往的一个传统。
刘世树:我们都知道,这么多年来,你一直坚持研习书法,和大家聊聊你的书法艺术之路。
黄 叶:我走上书法创作这条道路,很大程度上跟我父亲有关。父亲在他们那个年代算有些见识,希望我们三兄弟有一技之长,所以从五六岁开始,就要求我们攒劲读书,练习书法。当时,我们三兄弟每天要写百把个大字,两三百个小字,这是规矩。
刘世树:没有其他老师指导?
黄 叶:基本靠自学。从汉碑入手,再临习其他各体。到1978年,我刚好14岁,考上湖南省建筑学校。在这个时间段,主要研习唐楷,颜真卿、柳公权。后来,又回过头来重新学习了汉碑。比如,端庄典雅一点的《礼器碑》,比较飘逸一点的《石门颂》,雄浑一点的《曹全碑》等都认真学习过。
刘世树: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你和你的二哥黄长龙联合举办了一次书法作品展,当时,影响非常大。
黄 叶:那是1997年,我刚好33岁,这个书法作品展,算是我们两兄弟多年来研习书法的一次成果汇报,反响还蛮好,对我们两兄弟的艺术创作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刘世树:时至今日,你怎么看待中国的书法艺术?
黄 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一脉相承,连续发展,从未中断,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的书法艺术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前行,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再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但书写的风格、体式却依然在后世得到不断发展变化,生生不息,传承至今。可以说,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的一根链条,一根纽带,链接着中华文明的根脉,彰显着中华文明的魅力。
刘世树:所以说,书法不单纯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它更和整个中华文明相关联,脱离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格局。
黄 叶:对,不能单纯从技艺上去看待、理解书法,而应该从整个民族文化谱系中去认识书法艺术。现在人,很少认识到这一点,练习书法,为艺而艺,不注重传统文化的修炼,故如墙边草,根基不稳。
刘世树:这方面,你是公认做得非常好的。据我了解,这些年来,你在文化研究、诗词创作等传统文化领域颇为用心。记得上次我们《对话名家》栏目采访凌宇教授,他就对你的诗词功底非常钦佩,赞誉有加,在国内都属一流水平。
黄 叶:凌宇先生是我私交很好的朋友、兄长,他对我的评价有溢美和鼓励的成分。说到凌宇先生,我们都知道,他是沈从文研究的开山鼻祖,但他除了研究沈从文外,在古典诗词,以及书法创作上都有很深的造诣。这对我搞书法创作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启发。这些年来,我越来越意识到,艺术创作需要丰厚的学养来支撑,这一点太重要了。所以,我一边研习书法,一边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读《二十四史》,读历代的古典诗词、文章,就是希望不断积累自身的学养,为艺术奠基。
刘世树:学养,就是艺术家的内力。只有多读这些古典著作,与古人对话,你才会更加立体、丰满,才会拥有穿透古今的情怀。
黄 叶:现在的人,越来越功利化,很少有人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修炼“内功”,这也正是当今艺术令人担忧之处。
刘世树:据我了解,你和黄永玉先生也有过一些交往,他也是一位学养丰厚,“内功”很深的艺术家。
黄 叶:2005年,我记得是正月十九那天。我很荣幸地受到黄永玉先生的邀请,到他的玉氏山房和他谈诗论艺。在交谈的过程中,我就感觉到,黄永玉先生在国学方面的深厚功力。记得,当天,他问了我好几个有意思的问题。比如,他就问我,杜甫和李白是很好的朋友,多有诗歌往来唱和,你知道杜甫提到李白的诗有多少首吗?
刘世树:这个问题很刁钻,一般没有阅读过大量唐诗的人,很难回答这个问题。
黄 叶:我当时就回答黄老说,杜甫有‘白也诗无敌’句,但杜甫提到李白的诗到底有多少首我没数过,应不下四十首吧。
刘世树:应该是八九不离十。
黄 叶:黄老当时回应有四十二首。我读《全唐诗》,读杜甫、李白的诗歌,有个整体的印象,这个回答也让黄老比较满意。黄老还问我,当代的书法家,有超过王羲之的没有?我当时就答,若单从技法上讲,应有人超过了王羲之。因为随着传播技术的发达,当代人比古代人收集经典字帖的能力大大增强了,于是书家可临摹各种经典字帖,从技法上集众家之长,超过王羲之便势所必然。但从艺术韵味和文化气质上讲,由于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当代书家古典文化和古典艺术的学养,往往不足,与王羲之相去甚远,所以王羲之仍然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
刘世树:黄老提问,其实,估计也就是想考一考你这个家乡的年轻人,到底有没有点学问。他这个层次的人应该更加认识到,艺术要不断突破,不断抵达新的高度,就必须在文化层面下功夫。
黄 叶:所以,那次和黄老聊天,他看我这个后辈除了研习书法外,还读了些书,便非常开心,我们相谈甚欢。我当时还写了一首诗,纪念那次美好的相聚:春回寒气尽,百卉吐葳蕤。瑞雪藏丰泽,腊梅掩玉扉。日出山房暖,风轻笑语飞。主客忘年谱,兰卮映锦翬。握管龙蛇走,挥毫水墨瑰。感翁期励意,为学应心追。
刘世树:读过你写的不少古典诗词,不仅在用典、格律方面非常严谨,更是格调高雅,才情横溢。并且,你经常把自己的诗词用书法的形式创作出来,做到诗词、书法一体,自成体系,这也非常难得。
黄 叶:艺无止境。我只是在做,至于做得怎么样,我也不是太在意。其实,这些年来,我更多把诗词、书法创作,把传统文化研究当作我的精神家园,我乐在其中,享受这种生活状态,而不仅仅只是为艺术而艺术。我也相信,我们湘西的年轻一辈在学养和技艺相互滋补、提升这一方面会做得更好,在艺术之路上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刘世树:说到年轻人这个话题,在我们湘西文艺界,你作为文联主席,培养和提携了不少新人。据我了解,我州青年作家田耳、刘年、于怀岸,青年书画家黄蔓之、彭元武等等都得到过你的不少帮助。
黄 叶:这个问题,我想表达以下几个意思。一是,我负责文联工作也有多年,在文学艺术方面,培养年轻人,为我们湘西文艺事业做出贡献,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二是,多年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叶红专书记狠抓“文化湘西”建设,正全力将湘西打造成生态文化公园,都把“文化”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你提到的这些文艺人才之所以能够得到培养,或者说,能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离不开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另外,我们湘西,文化积淀丰厚,文艺人才辈出,当前,州内还有不少年轻的文艺人才,他们同样非常优秀,但处境艰难,他们的成长,还需要我们更多地给予关注,关心。
刘世树:我们湘西文艺界有一个现象,就是从事文艺,且在文艺上取得不菲成绩的一批年轻人,有不少学历比较低、生活条件比较差,长期处于体制外,缺乏生活保障。比如,田耳,以前就是州电大毕业,毕业之后,卖空调为生。还有于怀岸,高中都没毕业,就到广东打工,生活条件恶劣。可是,他们的小说写得非常棒,当年,湖南举办了一个“文艺湘军五少将”评选,他们两个都位列“五少将”当中,为我们湘西文艺界争得了荣誉。
黄 叶:所以说,搞文艺的人,都不容易。特别,我觉得,在我们湘西,有这么一批优秀的年轻人,哪怕生活那么艰难,还如此孜孜以求地追求文艺,这真的非常难得。所以,我常常说,我们文联能够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解决他们的一些实际困难,确实也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我也关注到,去年以来,《团结报》“对话名家”栏目,陆续推出了青年诗人刘年,青年画家彭元武、彭奎华,青年书法家陈振华、田成等一批年轻人,这个事做得非常好。刘社长在培养湘西文艺人才,繁荣湘西文艺事业方面所做的努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刘世树:谢谢你的肯定。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今后,我们共同努力,多为湘西文艺事业发展做些力所能及的实事。